用常态化巡回医疗激发基层医疗内生动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00:11 1

摘要:9月4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常态化巡回医疗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为进一步打通医疗资源下沉通道,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切实提高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决定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巡

巡回医疗制度走向常态化,有助于破解医疗援助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循环,利好医疗服务薄弱地区强化“造血”能力。

李海楠

过去13年间,国家卫健委累计派出199支国家巡回医疗队、1300余名医务人员……此间积累的实践经验终于换来一项常态化制度的建立。

9月4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常态化巡回医疗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为进一步打通医疗资源下沉通道,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切实提高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决定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巡回医疗制度,实现常态化巡回医疗在资源薄弱县全覆盖。

《通知》围绕组建多层次巡回医疗队伍、实现广覆盖巡回医疗范围、丰富多层次巡回医疗内容、建立固定化巡回医疗频次、加强组织保障等五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在巡回医疗队伍方面,《通知》提出,国家巡回医疗由委属(管)医院、局直(属)管医院和“双中心”选派中高级职称专家为主组建医疗队;省内巡回医疗要求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医院)参与。同时,明确国家巡回医疗每年1次,时间不少于3周;省内巡回医疗根据服务地点层级确定频次,县级每季度不少于1次、乡村级每月不少于1次。

在巡回医疗覆盖范围上,《通知》明确,国家巡回医疗重点关注中西部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少数民族聚居县、边境地区和革命老区;省内巡回医疗需统筹规划,实现对省域内薄弱县的全覆盖;京津沪等地要结合区域协同和对口支援,将服务延伸至相关省份及远郊地区。

可以预见,随着常态化巡回医疗制度落地,未来中西部医疗服务薄弱地区将迎来持续不断的医疗服务“输血”,以提升相关地区的医疗水准。长远来看,巡回医疗制度走向常态化,有助于破解医疗援助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循环,利好医疗服务薄弱地区强化“造血”能力。

一方面,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的有关要求,巡回诊疗对推动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医疗资源下沉独具“机动”优势。

另一方面,多年的经验积累让巡回医疗探索出了一条解决资源薄弱地区“看病难”问题的有效方法,将其制度常态化有利于更具针对性地下沉布局诊疗资源。

要知道,常态化巡回医疗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立体网络。有别于传统“临时性帮扶”的局限,通过每年固定频次的持续服务,有助于激发引领作用,将优质医疗资源深度嵌入基层医疗生态。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价值重构。巡回医疗不仅提供诊疗服务,更通过健康宣教、医务人员培训、远程协作平台搭建、急诊急救能力提升、薄弱专科建设等多维度赋能,推动基层医疗从“看病”向“治未病”转变。

今后,要通过长效机制构建,力促常态化巡回医疗为基层医疗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其一,强化本土人才培育。比如在巡回医疗过程中形成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基层医疗骨干,建立覆盖基层医生、巡回专家、远程平台的联动培养体系,持续提升基层医生的专业能力。

其二,完善激励机制与职业发展路径。比如通过薪酬改革、职称评定倾斜、职业发展通道拓宽等措施,吸引并留住基层医疗人才。

其三,推动医疗理念的更新与传播。在巡回医疗常态化进程中,通过健康宣教、科普活动、社区医疗咨询等方式,提升基层群众的健康素养与医疗认知,形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文化。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常态化巡回医疗需要坚持贯彻“造血”目标,推动基层医疗实现自我发展。这不仅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更需要基层医务人员与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基层医疗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转身,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