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局,牺牲利益?被西方围堵的中俄,要不要直面矛盾和冲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23:57 1

摘要:在国际棋局上,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同样被西方围堵的大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有人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围追堵截的大背景下,直面中俄矛盾就是给西方递刀,也有人说为了所谓的抗美大局,刻意回避中俄矛盾才是真正的其心可诛。那么在这片迷雾中,大国关系的

中俄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特立独行的存在。

在国际棋局上,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同样被西方围堵的大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有人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围追堵截的大背景下,直面中俄矛盾就是给西方递刀,也有人说为了所谓的抗美大局,刻意回避中俄矛盾才是真正的其心可诛。那么在这片迷雾中,大国关系的真相究竟何在?

静夜史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991年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发生根本性变革。中美关系从蜜月期急转直下,而美俄关系也并未因冷战结束而真正改善。由于西方阵营对中俄两国的战略围堵日益加剧,促使这两个欧亚大国走向"背对背拥抱"的战略协作关系。"中俄合作无上限"、"中国绝不允许俄罗斯倒下"等论调成为流行话语,彰显两国关系的特殊性与战略性。

然而,在这种不断亲密的关系演进过程中,诸多实质性矛盾却被有意无意地掩盖或淡化。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力量二号天然气管道项目中执意穿越蒙古,削弱了中国谈判地位;同时俄罗斯在中亚地区排挤中国影响力,始终视其为自家后院;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支持印度、越南甚至菲律宾在中国周边制造事端,玩弄地区平衡游戏。静夜史认为这些问题绝对不容忽视,但却被一些人以"大局为重"为由轻轻带过。

有人认为,在中俄共同应对西方围堵的大背景下强调中俄矛盾,是为西方国家递刀,是缺乏战略视野的表现。但静夜史认为如果我们单纯因为反抗西方压力就刻意回避中俄矛盾,甚至主动妥协放弃自身利益,这种思维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

回顾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我们可以获得宝贵的历史经验。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共同敌人,国共双方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然而即便在共同抗战的大旗下,中国共产党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底线,对蒋介石集团妄图消灭共产党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毛主席提出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的战略思想,最终维护了合作局面,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静夜史看来,当前中俄战略协作与当年的国共合作有相似之处。中俄两国基本国情天差地别,国家发展轨迹南辕北辙,能够走向战略协作的主要外部动力就是美国及其盟友的战略压力。

一旦这个共同外部威胁减弱或消失,中俄关系很可能重现苏联解体后中美关系的轨迹,出现急转直下的情况,这是两国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可能性。

静夜史认为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国家利益之间的互动,而实力对比则是决定互动方式的基础。当前中俄两国实力对比已经发生历史性转变,这种变化必须反映在两国关系的调整中。

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已达俄罗斯的近十倍,制造业规模、科技创新能力、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更是让俄罗斯望尘莫及。而且中国是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而俄罗斯经济仍然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经济结构单一化问题突出,受国际制裁影响更是雪上加霜。这种实力对比的逆转意味着在中俄关系中,中国已经掌握更多战略主动。

然而从具体行为看,俄罗斯在深陷俄乌冲突泥潭的情况下,仍然不忘在中国周边布局。俄罗斯向印度出售先进武器系统,与越南开展能源合作,甚至对菲律宾示好,这些举动明显缺乏战略互信。

在静夜史看来,俄罗斯传统上擅长玩多边平衡游戏,在中俄关系中同样保持着这种思维定式。可以说,在某些情况下,俄罗斯才是那个缺乏真正大局观的一方。

众所周知,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利益交换,而非情感联结。中国外交政策应当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中俄合作固然具有战略价值,但这种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能要求中国单方面做出牺牲。

西伯利亚力量二号天然气管道穿越蒙古的方案,明显削弱了中国能源安全性和谈判地位。蒙古作为第三方参与,增加了地缘政治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完全有理由要求更直接的管线路线,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不受制于中间因素。

同时,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不应成为中国拓展合理影响力的障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是平等互利的,不针对任何第三国,中亚国家也有权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发展与多方的合作关系,这不是零和游戏。

最后,对于俄罗斯支持印度、越南等国的行为,中国应当明确表达立场。这些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领海争议,俄罗斯的武器销售和军事合作直接或间接威胁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中国有必要向俄罗斯表明底线,阻止其继续在这种问题上玩两面手法。

作为建国初期就敢于同时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掰手腕的国家,静夜史认为今天的中国完全有能力维护自身利益,而不需要过度依赖任何单一国家关系。

中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不断增长的科技实力和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对外合作吸引力强,这些都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应对西方围堵方面,中国完全可以采取多措并举的策略,不把全部希望寄托于中俄关系。

所以,中俄合作大局能否维持,关键取决于俄罗斯是否能够尊重中国核心利益。中国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这就是最重要的任务。中国不寻求与任何国家对抗,但也不会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妥协。

静夜史认为,今天的我们正在经历世界从单极向多极过渡的历史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中俄关系需要超越简单的"联合抗美"思维,建立更加健康、稳定、平等的新型大国关系模式。

多极世界的特点是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家间关系不再是非友即敌的简单二分法。中俄可以在某些领域深入合作,在另一些领域保持良性竞争,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相互理解。这种复杂关系模式更符合当今世界的实际状况。

而且,中国应当推行更加多元化的外交战略,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与欧洲、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关系都应当得到适当发展,避免形成僵化的阵营对抗模式。这种全方位外交既符合中国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稳定。

静夜史始终认为,回避矛盾不会使矛盾消失,只会让问题积累最终爆发。健康的中俄关系需要双方直面分歧,通过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应当坚持原则,在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绝不妥协。同时保持战略定力,不被短期战术利益迷惑。中俄合作应当是基于真正平等互利的合作,而不是一方不断让步的合作。

在西方围堵的背景下,中俄合作具有战略价值,但这种价值不应被无限夸大。中国外交需要更加灵活多元,构建更广泛的国际关系网络,避免过度依赖任何单一伙伴关系。

最终,只有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直面矛盾分歧,中俄关系才能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两国互利共赢,共同应对国际格局变化的挑战。在中俄关系与中国的全球战略之间,我们需要的是平衡与智慧,而不是简单的妥协或对抗。

可以说,国际战略的本质不是在朋友和敌人间做简单选择,而是在不断变化的利益格局中寻找最优路径。中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命题,而是一道需要精准把握的平衡题——既能背靠背相互支撑,也要面对面理清边界,这才是大国博弈的智慧所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来源:静夜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