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00米小街一下冒出两家扛把子店,阿迪全球旗舰店和萨洛蒙全球首家概念店并肩开门,这不是巧合,这是把上海当成新战场,谁先占住这500米,谁就能拿到进入中国年轻人钱包的快速通道。
500米小街一下冒出两家扛把子店,阿迪全球旗舰店和萨洛蒙全球首家概念店并肩开门,这不是巧合,这是把上海当成新战场,谁先占住这500米,谁就能拿到进入中国年轻人钱包的快速通道。
购物中心里运动服饰份额两年翻一番,从8.3%涨到17.9%,数字不会说谎,年轻人把运动衣当日常穿,品牌当然闻钱而来。
商场愿意把黄金铺面让给运动品牌,原因只有一个:租金回报高,坪效顶得住奢侈品。
品牌也敢往里砸钱,阿迪把三层楼做成体验馆,萨洛蒙把登山文化搬到市中心,都是在告诉顾客——买鞋只是门票,进来拍照、交朋友、测体能才是正事。
门店平均面积从184平涨到230平,表面是多出46平,实际是逼品牌把库存思维改成体验思维。
以前摆上货架就能卖,现在必须腾出空间放跑步机、咖啡吧、互动墙,不然顾客掉头就走。
HOKA直接摆专业跑步测试机,数据一出来,脚型和鞋款对号入座,当场成交率翻三倍。
多花的租金,其实变成了一次性广告费,省得再去地铁口发传单。
萨洛蒙2019年在中国只有13家店,今年飙到218家,差不多十六倍的扩张,步子比电动车充电桩还猛。
它敢这么跑,因为看见小红书上一双XT-6被炒到原价三倍,二手市场都有人抢。
上海的高曝光让新款在48小时内就能从静安寺火到三里屯,品牌用上海当扩音器,把声量推到全国,省下的全国广告费足够再开五十家门店。
中国消费者买运动装备的钱,已经从“健身刚需”转向“社交标签”。
一双一千多的越野鞋,真去山里跑的没几个,大多数人是为了周末露营拍照。
品牌也顺势而为,把极限运动包装成城市潮流,把户外机能面料塞进商场橱窗。
你穿上萨洛蒙,拍张咖啡店门口的照片,朋友圈自动定位“上海潮流前线”,这比打折券管用多了。
所有品牌都清楚,谁先在上海立住高端形象,谁就能把溢价带到下沉市场。
阿迪把德国设计团队搬到上海写字楼,只为在鞋舌上绣一片石库门瓦片图案;萨洛蒙把法国设计总监塞进地铁2号线,让他感受早高峰的人潮密度。
总部愿意让上海团队有决策权,是因为知道中国市场口味变化快,审批流程晚两周,爆款就可能变库存。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品牌抢街头的商战,实质是抢未来十年的生活方式定义权。
运动、潮流、社交、文化被捆在一起卖,消费者不知不觉为“我是谁”买单。
阿迪和萨洛蒙的店越开越大,隔壁奶茶店、火锅店只能缩小面积或关门,商业街上运动品牌的嗓门越来越高,其他业态被挤到角落。
这场争夺的结局没有裁判,只有钱包投票。
当500米街区再也挤不下新店,品牌就会把战火蔓延到社区门口的小马路,到时候你家楼下可能同时冒出三家跑鞋店。
运动时尚会不会只是一阵风,全看年轻人下一双鞋还愿不愿意掏一千块。
热闹归热闹,你觉不觉得,最后买单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来源:海边寻贝壳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