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淀区,讲述中国科技故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21:45 1

摘要: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一场科技盛宴正在上演。人形机器人穿梭于会场,它们或端着咖啡杯,或与嘉宾互动,仿佛将人们带入了未来世界。这些机器人背后,是具身智能技术的爆发式突破。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之一,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进入高速上升期,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新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一场科技盛宴正在上演。人形机器人穿梭于会场,它们或端着咖啡杯,或与嘉宾互动,仿佛将人们带入了未来世界。这些机器人背后,是具身智能技术的爆发式突破。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之一,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进入高速上升期,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新高地。

这不仅是科技的展示,更是中国科技故事的缩影。海淀区,作为中关村的发源地,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生成式AI时代,海淀区见证了前沿技术的每一次迭代,始终是创新力量的发源地。而今年年会的主题“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更是为海淀区的科技故事增添了新的篇章。

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硅谷”,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枢纽。这片土壤孕育了无数国内知名企业,而海淀区作为中关村的核心承载区,不仅展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为全球科技合作提供了“海淀范式”。

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不仅聚焦前沿科技,还成为国际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AI、量子科技等尖端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在这里展示,全球科技协作的缩影在这里呈现。中关村论坛年会,不仅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缩影,更是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崛起与担当的生动体现。

让我们走进海淀区,讲述中国科技故事,展望未来更多精彩的篇章。

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人形机器人”。

中关村论坛现场,近百台机器人各司其职

在现场,数据猿看到,近百台人形机器人以迎宾、主持、表演等多种形式亮相,各自在展示区域大展才艺:钢琴前的机器人正优雅地弹奏《茉莉花》;咖啡机旁的机器人为嘉宾们现场制作香浓咖啡;而另一些机器人则挥舞毛笔,练习书法,秀起了才艺。

正在写书法的机器人

网友感叹:“长得比我还真”。

这些机器人不仅能用多国语言与嘉宾交流,还能实时将演讲者的原声翻译成20多种语言。甚至连会议的暖场视频也由AI生成,把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推至未来之境。

现场有嘉宾表示:“这些机器人长得比我还真!”“我在中关村论坛看见了未来。”

据悉,这些机器人来自15家厂商,数量接近百台,被称为此次会议的“智愿者”。这场“机器人总动员”的背后,是具身智能技术的爆发式突破。值得一提的是,“天工2.0”机器人作为国内首个实现针对复杂地形自适应行走的人形机器人,也在这次会议上亮相,被列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十大重大科技成果”之一。技术上,它搭载了自研的双电池快换电系统,可在站立状态下换电,并结合多工况能耗控制技术,实现了卓越的续航能力。同时,“天工2.0”具备工业级上肢负载能力,双臂承载16千克的末端稳态负重,动态作业精度达到毫米级,能够轻松应对高台阶、斜坡、楼梯、坑洼路面等复杂地形,实时调整步态,稳步前行。

“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令人惊叹。从最初只能做简单动作,到如今可以完成后空翻、跳舞、踢足球等复杂动作,技术迭代速度之快令人震惊。”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科技秀》的导演尹迪在接受采访时感叹道,他见证了春晚亮相的机器人,从最开始连双手都不能同时举起,到现在中关村论坛的亮相,让他感叹技术发展如此之快。

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之一,正进入高速上升期。它们不仅链接千行百业,还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新高地。

仿生机器人妮娅

海淀区也敏锐捕捉到了这一发展趋势。作为中关村的发源地,海淀区一直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生成式AI时代,海淀区一路见证了前沿技术的发展,尽管国内外投资主题近年来经历了多轮迭代,但海淀始终是创新力量一直活跃在技术的最前沿的发源地。

如今,全球人工智能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大模型进入深度推理阶段,具身智能成为融合现实与智能未来的先锋。海淀区表示,将牢牢把握这一战略转折点,谋定发展新质生产力,致力于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新优势。

据悉,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集中亮相的这批人形机器人代表了我国最新的产业成果和技术实力,属于EAI(具身智能)方向的应用。它们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除了具身智能,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还围绕AI大模型、量子科技、生物医药、6G、脑机接口等热点技术,举办了60余场平行论坛和多场重大成果发布活动,深入探讨前沿科技的发展趋势。开幕式上,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也隆重发布,涵盖能源、材料、生物、信息等多个领域。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也为全球科技合作与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此次中关村论坛年会不仅展示了当前科技前沿的最新成果,还彰显了海淀区作为创新“风向标”的引领作用。这一系列的科技突破和展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见未来的窗口,也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坚实步伐。

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硅谷”,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枢纽。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在中关村这片土壤上,孕育出了很多国内知名企业。

以小米为例,这家土生土长的中关村企业,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短短9年时间就成为最年轻的世界500强企业。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曾多次参与中关村论坛年会,并感慨道:“中关村论坛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中关村企业无论是移动互联网这一波,还是AI这一波,都牢牢把握了时代的风口。中关村依然是国内最好的创新中心。”

海淀区只作为中关村科技园的发源地,通过这次中关村论坛年会,不仅展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为全球科技合作提供了“海淀范式”。

海淀区自1952年正式命名以来,一直是北京市重要的科技与教育中心。198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在此成立,标志着其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的确立。如今,海淀区不仅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也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地。

海淀区汇聚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库支撑。此外,数据显示,如今这里汇聚着超过1300家人工智能企业,日均诞生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无论是月之暗面在中关村政策支持下,一年估值突破30亿美元,还是百度从北大科技园起步,成长为AI领域领军企业,这些故事都在印证着这片沃土的魅力。

这片沃土见证了许多初创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还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梳理可以看到,海淀区拥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如百度、字节跳动、小米等,这些企业依托海淀区的资源优势,在中关村发展壮大,推动了中关村的科技创新。在今年大火的具身智能领域,海淀同样也是提前布局。

有数据显示,海淀现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953家,占北京市的29%;国家“小巨人”企业400家,全市占比38.6%。除此之外,在营商环境方面,海淀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打造创新“生态雨林”,建成了以“集中办公区-众创空间-加速器-产业园区”为载体的服务链条,拥有标杆孵化器等各类创业孵化机构181家,孵化总面积已超200万平方米。

此前,根据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武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吸引投资方面,海淀区拥有各类金融机构及投资机3200 余家,其中科技金融机构约 50 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超过 780 家,私募基金 785 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2024年,海淀区印发了《海淀区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实施方案(2024—2027年)》和6个配套文件,有数据显示,辖区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已达52家,全国占比18.7%。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500件,居全市首位。

海淀区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缩影,从最初的电子市场到如今的科技创新高地,海淀区始终与中国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连。它不仅是中国科技的风向标,更是中国科技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视野回到2025年中关村论坛上,当人形机器人端着一杯由AI拉花的咖啡走向国际嘉宾时,这杯饮品早已超越了其物理意义,它承载着中国科技开放合作的诚意。中关村论坛年会自2007年创办以来,始终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今年,论坛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聚焦前沿科技、产业转化、人才交流和国际合作。除了聚焦前沿科技,今年的中关村论坛上,国际开放合作成为另一大亮点。

此次年会上,30余家国际组织与境外机构主办、承办了18场平行论坛,29位国际组织与机构负责人参与平行论坛致辞、演讲、对话等环节。论坛吸引了众多国际嘉宾和跨国企业的积极参与。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3200多个项目竞相参赛,国际参与度创下新高。

此外,中关村作为科技创新高地,通过此次论坛也吸引了全球资源,推动国际科技合作。

全球人才吸纳与协作成为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核心议题之一。相关举措涵盖了人才交流机制、区域互认平台、国际合作网络构建等多个维度,旨在建立更加紧密的全球科技合作关系。

青年人才交流

年会设置了多个聚焦人才的平行论坛,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论坛,邀请国内外青年科学家分享前沿技术成果。此外,还举办了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科技女性创新论坛等,旨在为不同群体的科技人才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

论坛还启动了第九届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和2025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其中,金砖大赛自2017年发起,已成功举办八届,累计覆盖45万参赛者,推动技能标准化与国际化认证,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本土技能人才培养。金砖工坊与南非、俄罗斯、巴西等国签订了30余份谅解备忘录,联合建设培训基地,并通过“技能护照计划”促进资格互认,每年组织技术交流活动覆盖近30万人次。

中外科技界在论坛上展开了对话与合作,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伦理、气候变化应对等全球性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会议上,AI安全治理体系建设也被提上了日程,监管模式逐步清晰。《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5)(征求意见稿)》发布:3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5)(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指南提出针对AI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伦理风险等挑战,构建AI安全治理标准体系框架,明确了短期和长期的建设目标。短期来看,未来1至2年内,初步构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制定一批急需急用的标准,并推动相关标准的试点应用;长期来看,未来3至5年,完善该标准体系,补充和细化各领域的安全标准,促进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协调,加强标准的推广应用,为AI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提供全面保障、

中关村论坛年会不仅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崛起与担当的生动体现。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讲述更多精彩的中国科技故事。

来源:数据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