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政治研究》系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双月刊。主要刊登中外学者在国际政治、地区与国际政治、中国政治与外交、国际政治理论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评论。1980年创刊(内部发行),2002年起,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
期刊简介
《国际政治研究》系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双月刊。主要刊登中外学者在国际政治、地区与国际政治、中国政治与外交、国际政治理论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评论。1980年创刊(内部发行),2002年起,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国际政治研究》刊发了学院内外大量高水平、高质量的国际问题研究成果,其思想和学术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国内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学术园地。现为中文科核心期刊(政治学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本期目录
1 抗议性选举与特朗普变局——2024年美国大选观察及后续分析
2 美国对华战略竞争视阈下的日欧全面战略合作解析
张伯玉 郭葛
3 德国对华政策欧洲化及其对中欧关系的建构效应
黄颖
4 全球经济治理的未来:半球治理、元治理与全球南方的角色
陈伟光 王一仟
5 跨界民族与地区安全:中东库尔德问题的生成与嬗变
李睿恒
6 冷战时期美台同盟的沟通机制——以蒋介石和美国总统之间的函电往来为例
陈长伟
内容摘要
抗议性选举与特朗普变局——2024年美国大选观察及后续分析
作者:朱文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摘要:在2024年美国大选中,全球化退潮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化,网络平台压制传统媒体带来的文化传播结构变化,算法操控带来的政治动员组织方式变化,共同构成了政治不满爆发的理想环境。面对全球体系的混乱,拜登—哈里斯代表的稳健改良路线未能获得足够的认可,特朗普肆意果断的破坏性姿态占据上风。特朗普和共和党取得了速胜、全胜,但只是小胜。特朗普上台首月的颠覆性施政有彻底改变美国分权制衡体制和多元化政治生态的趋势。美国的政治变局可能使全球化收缩的过程更加风险重重。
美国对华战略竞争视阈下的日欧全面战略合作解析
作者:张伯玉,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郭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2018年,日本和欧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日本—欧盟及欧盟成员国战略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标志着日欧关系发展达到一个全新的战略水平。在此框架下,日欧就可持续互联互通与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领域的气候变化、碳排放,数字领域的数据跨境自由流动,以及安全防务等重点领域进行多方位的深入合作。日欧合作的背后不仅有经济利益与战略利益需求的内在驱动,还有“中国因素”“美国因素”及乌克兰危机等外部因素推动。日欧全面战略合作的深化不仅关涉美国联盟战略布局,而且深刻影响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未来走向,增加了南海、台海地区的不稳定性。对华出口与市场的依赖及美国“有条件”的支持,使日欧双方的合作具有局限性。此外,由于日本与欧洲国家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遭遇困难、日本国内宪法限制及欧盟内部分歧,日欧安全防务合作也难以进一步深化。
德国对华政策欧洲化及其对中欧关系的建构效应
作者:黄颖,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讲师。
摘要:21世纪以来,欧盟对华政策逐渐由接触与合作转为合作、竞争与防范,这一转变是德国与欧盟政策相互作用的结果。外交政策欧洲化是一个多向度的动态过程,有纵向和横向关联,也有正向和反向作用,适用于系统阐释德国与欧盟对华政策的互动机制。无论是调整本国政策偏好适应欧盟的制度规范,还是向欧盟层面投射其政策偏好,德国皆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和塑造能力。德国对华政策主要遵循嵌入型、投射型、交互型三种欧洲化路径,蕴含着规范强化、角色重塑、精英社会化三种欧洲化形态。在外交和安全、人权等高政治领域,德国与欧盟对华政策匹配度较高,德国主要采用嵌入型欧洲化路径,且欧洲化程度较高;在经贸、科技、环境和能源等低政治领域,德国与欧盟对华政策不匹配的情况时有发生,德国常采用投射型或交互型欧洲化路径,欧洲化程度处于低位或不稳定阶段。在世界大变局下,德国日益将其对华政策纳入欧盟制度框架,并在中欧关系重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欧关系的未来充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但双边关系发展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全球经济治理的未来:半球治理、元治理与全球南方的角色
作者:陈伟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融学院教授;王一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当前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严重割裂,展现出空前复杂性。与美苏争霸时期不同,美国对华战略博弈使得世界重回两个平行体系的“半球治理”模式的可能性较低,全球经济治理的未来更可能是一种“准平行体系”。在此发展趋势下,全球经济治理陷入困境,不仅治理赤字和治理失灵问题严重,治理机制本身的治理改革问题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归结为全球经济元治理问题。究其根源,便在于元治理的价值、目标、主体、制度和结果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导致治理的价值分裂化、目标安全化、权力分立化、制度碎片化和结果模糊化。随着发展中国家普遍性崛起,全球南方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力量。
跨界民族与地区安全:中东库尔德问题的生成与嬗变
作者:李睿恒,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
摘要:肇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库尔德问题,长期以来并未表现出整体性的地区安全内涵,而是演化为“各国库尔德问题”。受大民族主义叙事和集体性惩罚措施的激化,库尔德社会生成“他者化”的集体创伤记忆,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四国政府成为库尔德人“自我”整合时共同的“他者”。在现代通信技术进步与2011年中东变局的诱发下,集体创伤记忆转化为共同的对外政治行为,库尔德人在时间、空间、行动和理念四个维度跨界联动,引爆“库尔德之春”。这表明民族跨界而居的客观现实不意味着跨界民族必然构成一个地区安全问题,只有在其各自所在国国内机制和国际变局两个层面的合力作用下,跨界民族才有可能内聚于各国跨界交汇地带,进而整体反向对该地区形成地缘安全冲击。
冷战时期美台同盟的沟通机制——以蒋介石和美国总统之间的函电往来为例
作者:陈长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摘要:1954—1972年间,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与美国总统之间通过大量函电往来保持密切的政策互动。这些函电不仅是领导者个人之间通信,更是同盟框架下盟友对话的工具,承载着许多决策信息和政治考量,反映出冷战时期美台同盟的沟通机制及其特点。蒋介石频繁对美发起函电,旨在拉近与美国领导人的关系、游说美国政府支持台湾“反攻大陆”以及索取经济与军事援助等。然而,蒋介石对美函电的政策效果受制限于函电的传递方式、双方领导人的个人关系、美国总统对外交决策的介入程度及致电时机选择等因素。美国方面则以官僚机构为主导应对,总统参与有限,展现出同盟中强弱双方的不对称性。通过分析美蒋函电,可看出美台同盟运作中“垂直型”沟通模式的特征,即弱势一方(台湾)依赖稳定高层沟通以突破官僚阻碍,而强势一方(美国)则将其视为次要事务。这种机制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亚太盟友体系内沟通的不平等本质,为理解同盟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排版 | 颜鲁豫
本文源于《国际政治研究》2025年第1期,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