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介:地处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湾村,白羊山南麓,原为清末“兴隆寺”建筑的一部分,后为林氏宗族私学,总面积220平方米,1938年被日军焚毁后修复,为黄冈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党员教育
路线一:初心启航篇
①回龙山镇八斗湾“共存社”旧址(浚新学校)
简介:地处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湾村,白羊山南麓,原为清末“兴隆寺”建筑的一部分,后为林氏宗族私学,总面积220平方米,1938年被日军焚毁后修复,为黄冈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19年,林育南、恽代英在白羊山南麓八斗湾的兴隆寺创办新式学堂,取名“浚新学校”。1921年7月16日至21日,湖北利群书社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李求实等23名青年在浚新学校集会,成立“波歇维式”政党性质的组织,定名“共存社”。共存社是在与共产国际及上海、北京没有联系的特殊情况下,独立探索开展建党活动的早期组织。共存社公开宣布拥护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改造社会,以实现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这与中共一大确定的党的奋斗纲领完全一致。1921年下半年恽代英直接与上海联系加入共产党,在他的带动下共存社成员大部分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共存社停止活动。这表明,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中国革命,已经成为当时中国革命者的共同愿望。
共存社的成立,说明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夜,在湖北黄冈诞生了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团体。共存社的建立揭开了党领导农村革命的第一页,共存社成立后,迅速在八斗湾、陈策楼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22年春天,八斗湾党小组在浚新学校宣布成立,成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农村党组织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八斗湾党小组从未间断开展活动,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鄂东革命策源地”。
左右滑动 →
地址:
②张浩故居
简介:林育英(1897—1942),曾化名张浩,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湾村人,字祚培,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著名工人运动领袖。1919年与林育南、恽代英等创办浚新小学,建立共存社,传播马列主义和早期革命火种,曾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和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于1935年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他戎马一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2年3月在延安病逝,毛泽东为其守灵、执绋、抬棺并评价其“忠心为国,虽死犹荣”。
故居位于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湾村一组,始建于民国初年,1981年恢复重建,占地面积400平方左右,一进两重,砖木结构,房屋结构和布局保存完好,内部还保留有具有清末民居特色的木质雕花隔扇和牌匾,既有文物保护价值,又具有很高的革命传统教育意义,是一处珍贵的革命纪念性建筑,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左右滑动 →
地址:
③李四光故居(纪念馆)
简介:李四光(1889—1971),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李四光早年加入同盟会,后赴英学习地质学,创立地质力学理论,为新中国石油勘探作出奠基性贡献;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为我国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故居位于回龙山镇正街南侧,是一进三重的瓦房,中间有小天井,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60平方米。1889年10月,李四光出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1903年,14岁的李四光离家前往武昌求学,因紧张将“姓名”栏处误写了自己的年龄“十四”,后提笔将“十”字变成一个“李”字,又在“四”字后面填上“光”字,遂以“李四光”被西路高等小学堂(也称第二小学堂)录取。后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
李四光故居里的家具虽少,但非常古朴,大门迎面的木质屏风上挂着李四光的画像,四周墙上是李四光生平介绍和照片,其中悬挂着李四光的一句话:“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故居为民国时期风格建筑,房屋结构和布局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和科普教育价值,2008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左右滑动 →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