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1日,自2月27日起开展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演练暨冬春季西北、华北地区多机联合增雨(雪)作业圆满收官。作业聚焦空中云水资源开发以及冬春季抗旱、春耕春播、降低森林草原火险等级、生态修复以及改善空气质量等关键需求,其间共组织开展飞机作业87架次、地面人工增雨(
3月31日,自2月27日起开展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演练暨冬春季西北、华北地区多机联合增雨(雪)作业圆满收官。作业聚焦空中云水资源开发以及冬春季抗旱、春耕春播、降低森林草原火险等级、生态修复以及改善空气质量等关键需求,其间共组织开展飞机作业87架次、地面人工增雨(雪)作业1335次,累计作业影响面积约136.3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约1.2亿吨。
3月25日至27日,内蒙古气象部门抓住有利时机,调用“新舟 60”高性能增雨飞机和兴安盟Y12飞机在锡林郭勒盟开展增雨作业。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影响下,锡林郭勒盟大部地区出现雨转雨夹雪或雪天气,对抑制沙尘、降低森林草原火险等级、改善墒情具有重要作用。图为气象工作人员在进行航前检查 文:沈一波 摄影:张向军
本次作业自西向东覆盖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统一指挥、协同实施,充分展现了“联合协同、国省联动”的高效组织机制。
针对西北、华北地区大范围天气系统,气象部门统筹调度国家级和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空中作业力量,共投入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飞机7架、地方飞机11架,大型无人机1架、中型无人机1架;首次实施分区递进式、多机分层、有人机/无人机协同等新模式下的跨区域、联合作业。
在作业过程中,高性能增雨飞机实现了对大范围云层的精准干预,无人机分层作业提升了作业精细化水平,智能化业务平台优化了指挥调度流程,高分辨率预报产品为把握最佳作业时机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任李集明表示,跨区域协同作业以及新装备新技术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作业效率、扩大了覆盖范围,更标志着我国人工增雨(雪)作业正向全要素、全流程、多场景的系统化方向迈进。
此次作业在多个地区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内蒙古完成多机分层、分区递进作业,影响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总增雨量约844万立方米,有效缓和旱情;陕西抓住有利时机,组织空地立体作业,影响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约604万吨,秦岭西部和中部局地、陕南西部、黄龙山等主要林区地表含水率增加5%至10%,森林火险等级显著降低;新疆、甘肃等地的山区降水增加,为下游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华北地区改善土壤墒情、降低森林火险等级,为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下一步,气象部门将加快推进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转型,持续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