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回顾:第二故乡的那位朝鲜族大哥,永远都是他的亲兄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2 20:47 1

摘要:这段知青故事是上海老知青刘建军老师讲述的,他说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当年在吉林延边插队落户的点点滴滴他还记忆犹新,特别是说起他的朝鲜族大哥崔龙哲,刘老师就很激动,他说不论什么时候,崔龙哲大哥永远都是他的亲兄弟。

这段知青故事是上海老知青刘建军老师讲述的,他说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当年在吉林延边插队落户的点点滴滴他还记忆犹新,特别是说起他的朝鲜族大哥崔龙哲,刘老师就很激动,他说不论什么时候,崔龙哲大哥永远都是他的亲兄弟。

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刘建军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是1969年3月份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火车离开上海的。离开上海那天,刘建军生活了十六年的老弄堂里人声鼎沸,街坊四邻都来为他送行。刘建军背着行囊,怀揣着复杂的心情,告别了熟悉的老弄堂和亲人们,奔赴遥远的吉林延边插队落户。

那时的刘建军刚过了十六岁生日,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与忐忑。令刘建军没想到的是,吉林延边这片黑土地多年后成了他生命中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收获了一段跨越时空、延续至今的深厚情谊。

图片来源网络

满载上海知青的列车不分昼夜,日夜兼程,历时三天三夜,抵达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延吉县。在县城做了短暂停留,大家又乘坐解放牌大卡车继续前行,最终刘建军他们十名上海知青被分派在靠山屯插队落户,队长崔阿泽西(大叔)安排刘建军他们住在了队部的三间朝鲜族风格的草房子里,让他媳妇临时帮知青们烧火做饭。

靠山屯的三月还跟冬天没有多大区别,寒风凛冽,仿佛能将人的身体冻透。初来乍到的刘建军和其他知青,对东北的气候极不适应,他们几名男生跟着崔队长上山打了两趟烧柴,手脚都冻裂了,脸蛋也冻肿了。

崔妈达迈(崔队长的媳妇)是个心软的人,看到一帮十六七岁的上海知青不适应东北地区的寒冷,就不让知青们上山打柴了,崔队长和他家儿子崔龙哲赶着队里的牛车到山上拉了几天烧柴,足够知青们烧两三个月了。

一个月后,残雪已渐渐消融,天气也逐渐转暖,一年一度的春耕备耕生产又要开始了,第一天往地里挑粪时,崔妈达迈像变魔术一样,一下子就变出了十个棉垫肩,她拆了崔队长的一件旧棉袄和一条旧棉裤,又找了一些旧布,把旧布料洗干净,给每一名知青都缝制了一个棉垫肩。当崔妈达迈把棉垫肩给知青们戴在肩膀上时,大家都很感激也很感动,一名女知青用她刚学会的第一句朝鲜语哽咽着叫了一声阿玛尼(妈妈),禁不住热泪盈眶。

春耕开始以后,崔队长就让男知青跟他学习耕地耙地,学习使唤耕牛。看着别人熟练地驾驭耕牛,耕地耙地,刘建军却手忙脚乱,不是耕得深浅不一,就是差点让耕牛跑了。队长崔阿泽西没有丝毫的责备,而是手把手地教他,从如何套牛、耕地,到怎样清洁犁耙上的泥土。崔队长就像父亲一样,关心爱护着上海来的这帮知青,知青们都发自内心地敬重崔队长。在崔队长的耐心指导下,刘建军他们慢慢学会了干各种农活,逐渐掌握了农活的技巧,也慢慢融入到了靠山屯的艰苦生活之中。

图片来源网络

崔队长的儿子崔龙哲比刘建军大两岁,他淳朴善良性格开朗热情,从刘建军来到靠山屯的第一天起,他就像个大哥哥一样,方方面面都很关照刘建军,带着他熟悉村里的每一个角落,替他干农活,给他送好吃的,知青们都羡慕刘建军有一个关心他爱护他的朝鲜族大哥哥。

到了夏天,歇晌时他们一起去河里摸鱼捉虾,一起游泳。冬天农闲时节,不去山上打柴的时候,崔龙哲就带着男知青上山下套子捉野兔,也到冰面上滑冰嬉戏,寒冷的天气丝毫阻挡不了他们的热情。

每天晚饭后,崔龙哲都会到知青集体户来听刘建军给他讲上海的繁华,讲外滩的高楼大厦,讲弄堂里的趣事;崔龙哲也给刘建军他们讲靠山屯的趣闻轶事,讲朝鲜族的风俗文化,讲那些在黑土地上发生的传奇故事,也教知青们学说朝鲜语。渐渐地,刘建军和崔龙哲成了亲如兄弟的好朋友。

1973年秋天,崔龙哲结婚了,他娶了屯子里最漂亮的朝鲜族姑娘金英玉。结婚那天,知青们都去崔队长家帮忙,也都随了两元钱的礼金。考虑到自己和崔龙哲的特殊感情,除了两块钱的礼金,刘建军还给崔龙哲买了暖水瓶和洗脸盆,外加两条带红喜字的毛巾。

自那以后,刘建军的衣服脏了,金英玉就帮他洗,衣服破了,金英玉就帮他缝补,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也会把刘建军叫到家里来一起吃。刘建军有些过意不去,崔龙哲就对他说:“我是你哥,咱俩是亲兄弟,你嫂子给你洗衣服还不应该吗?你有啥过意不去……”

一晃就到了1974年秋天,刘建军被招到开纤厂当了工人,这意味着他要离开这个生活了五年的小山村,离开朝夕相处的乡亲们,离开亲如兄弟的崔龙哲。得知这个消息后,崔龙哲虽有不舍,可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好兄弟去当工人,毕竟当工人月月都能开工资,还吃国库粮,比在农村当农民要好很多。

图片来源网络

刘建军离开靠山屯那天,屯子里的乡亲们纷纷前来送行,崔妈达迈为他煮了十几个鸡蛋,还包了一包朝鲜族泡菜,崔妈达迈知道刘建军最爱吃她腌制的泡菜。崔阿泽西一直把刘建军送到村口,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到了新地方,要好好工作,不忙的时候就回来看看……”崔龙哲夫妻俩一直把刘建军送到汽车站,看着他坐了开往开纤厂的客车。大客车驶出了老远,崔龙哲夫妻俩还站在原地不停地挥手。坐在车上的刘建军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感受,禁不住泪水打湿了双眼。

到了开纤厂后,刘建军努力工作,凭借着在靠山屯练就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就适应了工厂的工作和生活。第一个月开了工资,他就利用休班的时间,买了礼物,坐车回到了靠山屯,回去看望崔队长和他的龙哲大哥。

1978年春天,刘建军和一名上海来的女知青结为夫妻,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结婚的时候,崔阿泽西亲手为他做了一个红松木的小餐桌,金英玉嫂子给他做了精美的被褥,婚礼也是崔阿泽西和他的龙哲大哥帮忙操办的。

有了幸福的家庭,有了可爱的女儿,一切都步入了正轨,但刘建军从未忘记在靠山屯度过的那段难忘时光,从未忘记那些给予他关怀和帮助的乡亲们,他时常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屯子看望崔阿泽西一家人和乡亲们。

2004年初冬,崔阿泽西去世了,第一时间,刘建军带着妻女赶回屯子,跪在崔阿泽西灵前呜呜痛哭,他和崔龙哲一样,以儿子的身份行了叩拜大礼,送了崔阿泽西最后一程。

岁月匆匆,几十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转瞬即逝了。刘建军在开纤厂辛勤工作了大半生,退休后,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上海虽是他的故乡,可在刘建军心中,总有一块地方留给了遥远的靠山屯,因为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回到上海后,刘建军和崔龙哲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逢年过节,他都会给崔龙哲的老母亲寄钱寄物,也给崔龙哲的孩子们买衣服,邮寄上海特产,他们通过电话分享着彼此的快乐和烦恼,也分享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崔龙哲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刘建军第一时间送去祝福;刘建军的孙子出生了,崔龙哲也寄来了精心准备的礼物。虽然相隔千里,但他们的心始终紧紧相连。

2017年春天,崔龙哲九十二岁的老母亲去世了,刘建军和他妻子第一时间赶回了靠山屯,跪在了老人家的灵前,行了叩拜大礼。

现如今,刘建军和崔龙哲都已步入老年,但他们的联系从未间断。逢年过节,他们都会通过视频互相问候,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份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情谊就如一杯老酒,在岁月的长河里愈久弥香。刘建军说,第二故乡的龙哲大哥,永远都是他的亲兄弟。

图片来源网络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越来越淡薄,但刘建军和崔龙哲的兄弟情谊,却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他俩的故事让我们相信,真正的友谊不会因为时间和距离而生疏,只要心中有彼此,这份兄弟情谊就会永远延续下去,直到永远。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刘老师提供素材)

来源:草根茶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