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被人津津乐道的除了三国,就数“隋唐”热闹了,因为1500年前的英雄人物太多:李世民、李靖、薛仁贵,甚至还有说郭子仪、李光弼的。
今天被人津津乐道的除了三国,就数“隋唐”热闹了,因为1500年前的英雄人物太多:李世民、李靖、薛仁贵,甚至还有说郭子仪、李光弼的。
不管咋说,这些都是李唐时代的军神、翘楚,其中“苏定方”足可列为隋唐名将,却被后世抹黑成了“奸佞反派”,为什么会这样?
请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历史”,后世人津津乐道的多是“演义”,三国也好、隋唐也罢,很多著名人物都被演义换了身份和立场,苏定方也是如此。
历史中,苏定方出生在隋朝乱世的冀州,那时各方势力纷纷崛起,有的想救民于水火,有的图攫取利益,甚至还有做皇帝梦的。
这些都不奇怪,一句“乱世出英雄”蒙了多少人心,隋朝摇摇欲坠,有点本事的当然想在乱世中谋图霸业了,“皇帝梦”不稀奇,苦的终是老百姓。
也有人本领高强,志向却不大,这种人只想安守一方,例如苏定方的父亲,苏邕。
早年,苏邕率千人反抗贼寇侵扰,苏定方跟随父亲出征,苏邕去世后,苏定方继承父志,继续保卫一方百姓的安宁。
时有“窦建德”,此人在隋末各方势力中颇有盛名,因他豪爽,打的旗号也是“保境安民”,苏定方随即投入麾下,但好景不长,窦建德战死沙场。
后又投奔“刘黑闼”,苏定方攻城拔寨,战功、威名逐渐传出,可不久后,先是义父战死沙场,接着“刘黑闼”又被李唐所灭。
那时多见横尸遍野,就算有活人也是饿殍流民,苏定方见亲友一个个逝去,凡间只剩下威名赫赫的自己,他开始迷茫:为将者生前武名显赫,死后还不是化为一捧泥土,也可能沦为秃鹰抢夺的一堆腐肉,这叫“瓦罐不离井台破,大将难免阵前亡”,打仗究竟为了什么?
眼见李唐强势崛起,苏定方心灰意冷:谁当皇帝并不重要,他只想保一方平安,于是他拒绝进入李唐官场,从此归隐冀州故乡。
说得简单,“平安”那么容易吗?中原忙着打仗,东突厥也没闲着,他们一直暗中观察,随时准备吃掉新生且弱小的唐朝。
直到李世民登基,唐朝实力蒸蒸日上,对待东突厥不再隐忍,太宗决定发起反击,一纸调令发往冀州,苏定方要重出江湖?
调令也是李唐对苏定方的试探:如果苏定方出山,说明他已经归降,反之不出山,说明苏定方仍有二心,下场是什么就不多说了。
当然,苏定方看到更多的还是东突厥的狼子野心:窥视中原多年,屡侵我边境、辱我百姓,自己征战多年、牺牲那么多兄弟,为的不就是保护百姓吗?
次日,苏定方重新披挂,跨上战马,他要再一次为百姓而战。
当时由李靖带队杀入草原,这年遭遇大雪,白茫茫的草原上一片死寂,牛羊饿死无数,突厥内部出现矛盾,情势一触即发。
趁此机会,苏定方仅率200骑发起冲锋,刚好有大雾掩护,200骑直接冲进东突厥的帅营。
说是“200骑”,需知当时大雾弥漫,东突厥王(颉利可汗)正在营中享乐,他哪知道“天降了多少神兵”,苏定方一马当先,斩杀敌军过百,直至李靖率援军赶到,东突厥一战覆灭,这算好事?
乍一看,苏定方一战成名,军中声望显赫,朝廷封他左武侯中郎将,奇怪的是,以后的苏定方忽然从史书上消失,沉寂了20年之久。
一直到永徽六年,史书记载:这一年,高句丽进攻新罗,苏定方再露头角,他率军出征高句丽,目的是兵援新罗。
中原打仗,一般外虏只有围观的份,参战就要吃败仗,为啥?因为中原武将太猛,外虏压根没有反抗的能力,苏定方兵锋直指高句丽,任务最终圆满完成。
这一次出现,苏定方打完高句丽又征西突厥,当时双方对峙,西突厥的援兵忽然滚滚而来,唐军再不行动,就要吃大亏了!
最先发现西突厥援军的是苏定方、最先引起警觉的是苏定方、最先采取行动的还是苏定方。
苏定方仅率本部500兵前往设伏,又是忽然袭击,这次杀进的是“西突厥”大本营,东、西突厥人算是明白:啥叫“神兵天降”了。
还没完,西突厥兵溃,苏定方又率唐军趁胜追击,这一战杀敌千余,看似军功显赫,实则捅了马蜂窝?
简单讲,苏定方此战军功甚高,但唐军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再这么下去,西突厥都要被苏定方一个人消灭完了,其他唐兵唐将没有半点功劳,是来“观摩学习”苏定方打胜仗的吗?
其他人嫉妒苏定方,又不好当面说什么,于是暗中下绊子:时有“王文度”、“程知节”,这两人命令停止追击,唐军不仅不能追击,还要披甲列阵,原地不动的等着西突厥再次来袭。
这不是眼睁睁看着敌人逃跑嘛,西突厥由此得到喘息,唐军再想将其消灭,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还不止,“王文度”等人又想逞威风,不仅杀降,还纵容军士到处劫掠,这和西突厥的强盗有什么区别?苏定方不愿同流合污,但“王文度”等是率军主将,看不惯又无可奈何。
苏定方坚守初心,始终没有劫掠分毫,这能算好事?不与主将同流,后果是遭人排挤,至少也算“不合群”。
以后,苏定方南征北战,尤其显庆二年,仅用数月时间就灭掉了强盛的西突厥,周边小国纷纷改投李唐门庭,再有讨吐蕃、平百济、远征高句丽,“苏定方”始终活跃在战场上。
总而言之,苏定方一生都在打仗,为李唐江山呕心沥血,直至乾封二年,72岁高龄仍旧没有离开战场,原以为“病逝沙场”会被后世尊为名将,结果恰恰相反。
论功绩,苏定方肯定是隋唐时代的名将,为唐朝奉献一生,被后世敬仰和爱戴也在情理之中,但后世人却给他扣上了“奸佞”的帽子,为什么?
仔细想,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历史中的苏定方为唐朝南征北战,但请注意,苏定方并不是一开始就跟随李唐打江山的,最初他先跟窦建德,又跟刘黑闼,这两人都曾是反唐强敌,苏定方还和唐军正面对打过呢。
站在李唐角度看,苏定方曾是仇敌,即便后来投诚也是局势所逼,尤其“瓦岗群雄”为核心的李唐集团,苏定方越是能打,越是挤不进去。
还有,苏定方只想“保护百姓”,压根不屑与狗苟蝇营、人情世故,他怎么融入官场?
所以,苏定方一生都在打仗,不是他想打仗,而是朝中同僚推他去打仗,这就叫“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关键还是舆论,苏定方有军功,世人看的却是热闹,魏晋南北朝都能被人粉饰、军阀混战的民国还有“粉黛浪漫”,苏定方自然也可以“杀罗成”。
苏定方,虽然武力值超高,但他的性格促使其一生平淡:隋唐名将多了,“不会说话”的苏定方缺少反差感。
缺少戏剧色彩,爱看热闹的后世人,该怎么“演义”苏定方呢?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演义”,但历史中的英雄才是真英雄,千万不要被虚构出来的“罗成”带偏了节奏,起码的黑白、忠奸要认清。
来源:律令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