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不能塌!张锡纯的“提气方”,治气不够用、喘气难、胸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19:21 1

摘要:参考文献:1. 《中医杂志》2022年第63卷第4期,张锡纯“调理中气不足方剂研究”2.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年第41卷第6期,“呼吸困难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3.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年第43卷第9期,“气虚体质的现代医学解析与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医杂志》2022年第63卷第4期,张锡纯“调理中气不足方剂研究”

2.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年第41卷第6期,“呼吸困难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3.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年第43卷第9期,“气虚体质的现代医学解析与干预措施”

气这个东西,说不清摸不着,却是人活一口气的根本。气一塌,人像没了骨架;气一虚,连说话都觉得累;气一堵,胸口像压了块砖,喘不上来,闷得慌。

张锡纯,一个活跃在清末民初的名医,就琢磨出了个“提气方”,专治这口快要断了的气。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提气方”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凭什么能让人挺起胸膛、说话有底气、走路不发飘?咱们还得从现代人的“气不够用”说起。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不到五十岁,走几步就喘、爬楼梯要休息、说话没力气,甚至一累就胸闷、心慌?有时候明明体检没查出啥大问题,可就是觉得“人不行了”。

这种状态,大多和一个词有关:“中气不足”

中医讲的“气”,不是空气的气,而是身体机能的驱动力,就像车得有油、灯得有电,人也得有这个“气”才能运转。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中气其实可以理解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协同能力

你气虚了,可能是心肺供氧差,也可能是肠胃吸收跟不上,甚至是长期压力过大、激素水平紊乱,导致内在运行效率下降。

气虚的信号很隐蔽,但后果不轻。

很多中年人,平时扛事儿扛得住,一累就喘、情绪上来就胸闷,睡一觉都恢复不过来,再撑几年,就会出大问题。

你以为是“年纪上来了”,但其实是“气塌了”。

张锡纯怎么理解“气”?

他不是那种抱着古书念经的人,在他看来,中医不该是玄学,而是讲道理的科学。他提出“升举中气”的概念——气是往上走的,才能提神、提劲、提命根子。

气一塌,百病生。

他最出名的“升陷汤”,就是在这个理念下诞生的。主要由黄芪、柴胡、升麻、当归、橘皮、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等组成。

乍一看,和老百姓厨房的调料差不多,但搭配讲究得很。

我们不需要背方子,但要知道它的核心:补中益气,扶正升阳。

简单说,就是把气补上去,再把它往上提,让你从打不起精神的“瘫”状态里站起来。

那现代人能不能用这个“提气方”?

答案是:可以,但得看怎么用。

我们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古方,现在人饮食营养早就变了,生活方式也不一样,照搬可能“上火”或者“补过头”。

但我们可以借鉴它的原理,把张锡纯的“提气思路”融进现在的生活里。

首先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气从哪儿来?

中医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现代医学也说:营养吸收靠肠胃、能量供应靠代谢、血氧运输靠心肺。如果你总是吃得少、睡不好、动得少、气就会越来越少。

尤其是那些节食减肥、熬夜加班、情绪压抑的人,最容易“气亏”。

如何现代化地“提气”?以下几招值得一试。

第一招:吃出一口气

别再盯着减肥食谱了。

中气不足的人,最怕冷、怕饿、怕空腹。每天三餐要吃热的、吃熟的、吃有营养的东西。

黄芪鸡汤、山药粥、红枣枸杞蒸南瓜,这些不是养生噱头,是实打实的“补气菜”。

现代研究发现,山药含有黏蛋白,有助于修复肠胃黏膜,提升消化吸收力;黄芪能增强免疫、扩张血管、提高心肌收缩力,这和它在中医里“补气固表”的说法是对得上的。

但别光靠补,脾胃要动起来,气才能生出来

建议饭后散步15分钟,帮助肠胃蠕动,别躺下,也别坐着刷手机。

第二招:呼吸里有气

你可能觉得这太基础了,谁不会呼吸?但你认真地吸过气吗?我们太习惯浅表呼吸了,胸口一抬一落,气只到肺的上半部,根本进不了底层。

建议你每天抽10分钟,练“腹式呼吸”。

方法很简单:坐直或躺平,深吸气时肚子鼓起来,慢慢吐气时肚子收回去,节奏放慢,一分钟5~6次。

这个练法不是玄学,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研究表明,腹式呼吸可显著降低焦虑、改善肺功能、提升血氧饱和度。这不就是“提气”最直接的方式吗?

第三招:动中生气,静中养气

想提气,就得动起来。

不是去撸铁,而是适合气虚体质的运动,比如太极、八段锦、快走、缓跑。

特别推荐“站桩”——不是练武功,是静中求动。双膝微屈,双手抱球状于胸前,闭眼调息,十分钟后你会明显感觉到内热升腾。

这种练法能改善微循环,提升心肺效率,尤其适合办公室久坐人群。

静中养气,最重要的是睡眠。

别小看晚上的这几个小时,它是身体“回炉重造”的时间。睡不好,气永远提不起来。

建议晚上十点半前入睡,睡前不看手机,不喝酒不喝茶,给自己一段“气归丹田”的沉静时光。

第四招:心气,是气的总开关

很多人气虚,其实不是身体先倒,而是心先垮。压力过大、情绪压抑、焦虑不安,这些都会耗气。

中医讲“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每种情绪都是在瓦解你的“气”。

心理学研究也支持这一点。

长期焦虑人群,呼吸浅短,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导致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整个人都处在“耗能模式”。

怎么调?不是不生气,而是会解气。你可以写日记、散步、冥想、唱歌、哭一场,或者找人聊聊。

情绪一通了,气就顺了,身体的开关才会打开。

张锡纯的提气方,不只是一个药方,更是一种思路——气,是养出来的,不是补出来的;是升上去的,不是压出来的。

有趣的是,在日本,很多老年人也有“提气”的概念。他们推崇“腹式呼吸+养胃+感恩冥想”,和张锡纯提出的升中气法不谋而合。

法国心理学家更是提出“气场训练法”,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能量状态要被激活,否则身体再健康,也会“懒、虚、塌”。

别再小看“没精神、喘不上气、胸闷”这些小毛病,它们不是老了,是气塌了。

气塌了,身体就像房子塌了一角,看着还行,住着不稳;气补上了,人才会眼有光、言有力、行有神。

别等到走不动了才想起调气,别等到心慌了才想到自己原来早就虚了。

张锡纯的“提气方”,不是让你迷信中医,而是提醒你:身体的根,是气;养气的根,是生活。

从现在开始,吃得热一点,睡得早一点,呼吸深一点,情绪松一点,运动慢一点。

这样,气不塌,人不垮。

来源:赵医师健康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