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刘德文:放弃高薪工作,22年无偿背300余位老兵骨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19:43 1

摘要:2025年3月11日傍晚,一架从台北飞往青岛的航班降落在胶东国际机场。

文 | 有书君


2025年3月11日傍晚,一架从台北飞往青岛的航班降落在胶东国际机场。


当58岁的高雄市里长刘德文背着一个红色双肩包从出口走出时,等候已久的人群簇拥而上,将他团团围住。


领头的一名男子更是铺开红布,对着刘德文纳头便拜。


刘德文顾不上寒暄,他双膝跪地,小心翼翼地从包中取出一个骨灰坛,放到红布上。


跪着的男子额头紧贴着骨灰坛,哽咽着说:“爷爷,回家了!”



原来刘德文的包里装着的是山东籍老兵刘吉泰的骨灰坛,那位泣不成声的男子,正是刘吉泰的孙子。


刘德文红了眼眶,这一幕,他已亲历了300多次。


自2003年起,这位台湾高雄市祥和里的里长,用脚步丈量两岸的距离,将一位位漂泊半生的老兵骨灰送回故土,被两岸同胞称为“灵魂摆渡人”。


他与老兵们的缘分,得追溯到1998年。


那一年,他放弃银行高薪工作,当选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里长,相当于大陆的居委会主任。


这里曾是个聚居4000多名老兵的眷村,见证了历史的伤痕:


1949年后,无数大陆青年被裹挟至台湾,许多人终身未娶,孤独终老。



刘德文初到祥和里时,社区仍有千余名老兵,他们会在春节和清明时面朝北方跪拜,用乡音喃喃自语:

“爹娘,儿子不孝啊……”

德文十分敬重这些老兵,他参与社区义工组织,为行动不便的老兵们提供帮助。


渐渐的,老兵们也对这位热心肠的小伙十分信赖。


2003年,一位90多岁的湖南籍老兵提了两瓶高粱酒找到刘德文。


酒过三巡,老人颤抖着说:

“里长,我死后,能不能把我背回老家,葬在父母坟前?”

刘德文看着面前风烛残年的老人,口中的烈酒滚烫,烧得他喉咙发紧,只能重重地点了点头。


四个月后,老人离世,刘德文背着9公斤的骨灰坛,辗转找到湖南常德桃源县的偏僻村落。


当老人的侄子跪地痛哭时,刘德文第一次感受到,这份承诺的重量远超生死。


此后,老兵的请求纷至沓来。


一位102岁的山东老兵临终前紧握他的手:

“里长,我死了,把我背回家。”

刘德文郑重应下,而这句话成了他此后22年的生活主轴。



消息传开后,一些远在大陆的老兵后代,也想方设法联系上刘德文,请他帮忙在台湾寻找爷爷的骨灰。


而寻找之旅,远比护送骨灰回乡的旅程还要艰辛。


因为许多老兵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去世,被草草葬在寺庙、荒山甚至乱葬岗。


刘德文曾为寻找江苏籍老兵李荣华的骨灰,半年内往返高雄和台北6趟,翻遍26间寺庙的灵骨塔。


最终在一座破败的灵骨楼角落,他发现刻有“李荣华”名字的骨灰罐时,天空正飘着细雨。


他脱下外套裹住罐子,喃喃道:

“伯伯,我带你回家。”

2019年,北京市民田念春委托刘德文寻找祖父田发祥的墓地。


这位1948年赴台的空军文书士官,原计划1987年回乡团聚,却在临行前因车祸去世。


刘德文历时两年,行程6000公里,走访嘉义市水上乡的荒山野冢,甚至被杂草绊倒摔断肋骨。


最终,他在一处荒废墓园找到墓碑——上面竟刻着田发祥儿子和孙子的名字。


原来,田发祥生前已默默将家人的名字刻上,仿佛以此弥补无法相见的遗憾。



而幸好,有一些遗憾还来得及弥补。


2024年3月,刘德文护送青岛籍老兵王健海回乡。


王健海93岁的妹妹已意识模糊,但看到骨灰坛照片的瞬间,她突然清醒,泪如雨下:

“哥,你终于回来了……”


刘德文轻拍老人肩膀,他们将王健海骨灰安葬在村后山坡。


从这里俯瞰,能望见王健海少年时奔跑过的青石板路。


在护送老兵回家的旅程中,刘德文的背包里永远备着红布和太阳饼。


红布象征“喜事”,包裹骨灰坛;太阳饼寓意“团圆”,赠予老兵家属。


他坚持为每位亡者购买机票、预定酒店标间,将骨灰坛放在床上。


“他们不是货物,是我的长辈,要让他们体面地休息。”



刘德文的善举令人动容,但在最初的十年,他并不被家人理解。


妻子叶品玲曾因他常年离家而冷战,甚至用纸条沟通。


直到2005年,她随丈夫护送一位山东老兵骨灰回莱阳。


村口,90岁的弟弟连跪三次:一跪告慰父母,二跪迎兄长回家,三跪感谢刘德文。


叶品玲泪流满面:

“以后孩子我来带,你专心做事。”

此后,她包揽行程安排,甚至陪丈夫在乱葬岗割草寻墓。


2023年,刘德文在父亲葬礼11天后,仍坚持赴青岛完成承诺。


他跪在父亲坟前说:

“爸,我又送了一位伯伯回家。”

而他的儿子也在一次重庆之行后表态:

“爸,你做的事有意义,将来我替你背。”

刘德文的故事成为两岸亲情的活教材。


2019年,台湾导演黄朝亮以他为原型创作电影《引路人》;


2023年,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公开点赞:

“他的义举抚慰了离乱之痛,诠释了两岸一家亲。”

如今,刘德文的行程表仍排得满满:


3月21日送即墨老兵回乡,4月前完成30余位亡者遗愿。


他笑称:

“只要还能走,哪怕80岁也要继续。”

他背上的红色背包,已不仅是骨灰的容器,更承载着跨越时代的乡愁与和解。



一位记者曾问刘德文:

“骨灰坛有多重?”

他答:

“12公斤。
但若加上老兵的乡愁,比山还沉。”

22年来,他背过山东的黄土、湖南的稻香、江苏的细雨,也背起了两岸断裂历史的修补使命。


正如他所说:

“老兵活着是游子,死了不能成游魂。
他们的根在哪儿,魂就要归哪儿。”


在刘德文的故事里,每一捧故乡的泥土,都是血脉的印章;每一段归乡的路,都是历史的救赎。

来源:有书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