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到这把年纪,最怕的不是生日蛋糕没人买,而是一桌子菜刚端上来,长辈黑着脸说:你爸妈还在呢,过什么寿?
活到这把年纪,最怕的不是生日蛋糕没人买,而是一桌子菜刚端上来,长辈黑着脸说:你爸妈还在呢,过什么寿?
上周回村,隔壁李婶60大寿,儿子订了二十桌,结果李婶的亲哥当场摔筷子:妈92岁还硬朗,你摆这排场是想抢她寿数?
一句话,全场尬到冰点。
老规矩其实就三条:爸妈在,别过寿;73、84,悄悄过;不到60,就当普通生日。
听着像迷信,背后全是算盘。
先说爸妈在的。
过去人活不长,五十都算高寿,家里只要老父母喘气,子女再大也是孩子。
你敲锣打鼓,等于告诉全村:我比爹妈先享福。
老人心里咯噔一下——福气被分走,能不膈应?
现在医疗好了,爸妈活到九十不稀奇,可膈应还在,因为没人想被提醒“你快走到头了”。
73和84更绝。
孔子73没的,孟子84没的,古人把这两岁数当生死关。
你非要大宴宾客,等于在阎王爷门口蹦迪。
村里真事:王大爷84那年子女偷偷摆酒,老头第二天脑梗,全家悔到捶墙。
宁可信其有,反正低调吃碗面不花钱。
60岁是分水岭。
天干地支转一圈,花甲重启,才有资格“做寿”。
没到60就摆寿宴,在老人眼里跟小孩穿大人衣服一样滑稽。
我表舅58岁非要过寿,被他爸怼:你离一个甲子还差两年,急啥?
场面比翻车还难看。
现在人长寿,规矩松了,可内核没变——寿宴不是给自己办的,是给家族办的。
你大操大办,等于把家族运势放在火上烤。
李婶最后把二十桌改成三桌家宴,给92岁的姥姥敬第一杯酒,姥姥笑得假牙差点掉汤里。
一句话:寿宴不是朋友圈九宫格,是家族账本的公开对账。
爸妈在,你就还是账上的“支出项”,别急着把自己改成“收入项”。
来源:文化看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