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故事:宫闱之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19:04 1

摘要:话说中宗复位后,张柬之力劝杀掉三思,中宗不允,三思果然日夜谋划如何除掉张柬之等人。

宫闱之乱

话说中宗复位后,张柬之力劝杀掉三思,中宗不允,三思果然日夜谋划如何除掉张柬之等人。

诬告张柬之等人

先令手下死党宗楚客、周利用、冉祖雍、李俊、姚绍之等人,得机会就在中宗面前诬告张柬之等人行为不轨。

然后表面上对韦后殷勤备至,让韦后在中宗面前替自己美言。

暗中却密密让人写了许多布告,贴到街市中,布告上说韦后如何如何淫乱无比。

消息传到宫里,中宗大怒,命监察御史姚绍之,立刻究查此事。

姚绍之假做探查一番,然后禀奏中宗:“是张柬之等人唆使,打算废掉皇后,然后再谋逆。”

中宗命司法定罪案,将张柬之等人捕捉。张柬之等人百般辩解,中宗不听。

念几人复位有功,中宗将五人流放边远州县,永不复官。

武三思得知,派人埋伏在路上,将几人密密杀掉。

去了心头之患,又仗韦后之宠,三思渐渐权倾天下,文武都知武三思凶恶,无人敢惹。

中宗本是个庸碌之辈,遇事反去问韦后、武三思,韦后、武三思逐渐做乱起来。

韦后仿起当年武后的所做所为

韦后原先见武后威风,早就羡慕不已,现在自己做了皇后,中宗又惧怕自己,便效仿起当年武后的所做所为。

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甚至上官婉儿一班人,见宫律不严,也愈加放肆,一时间,唐宫中纷纷乱乱。

中宗昏庸,每日以嬉游宴乐为主,全不过问治国政事。

景龙四年正月,赶上十五元宵节,三街六市,张灯结彩,通宵达旦。

韦后忽发狂想,要与中宗一同微服到街市上观灯,中宗竟然允许了。

韦后又邀请众公主、上官婉儿同去,武三思一班近臣也随行。

一时宫中沸腾起来,各各扮做街市里的女妇,男夫。

成群结伙的来到街市,与看灯的人挤做一起,全无了贵贱体统,男女之分。

那些百姓,见这般人模样,都纷纷议论,中宗与韦后,只管找热闹地挤看,全不以为然。

到回宫时,却发现少了许多宫女,中宗知道是趁机逃走,不便追究,索性稀里糊涂过去了。

过了灯节,渐渐春日融和,中宗与韦后到玄武门看宫女戏水,赐群臣筵宴。

中宗命众臣各献技艺

酒宴中,中宗命众臣各献技艺,以助酒兴。

众臣有的弹琴,有的击鼓,独有国子监祭酒祝虚明,请做八风舞。

什么是八风舞?只见祝虚明弯腰屈足,舒臂耸肩,摇头晃脑,丑相百出。

中宗与韦后、众公主见了,都拍手大笑,内侍宫女们也掩嘴偷笑。

吏部侍郎卢藏用悄悄对身边的人说道:“祝公身为国子先生,却当着众人出此丑态,尊严扫地!”

坐中有个国子监司业郭山晖,见做祭酒的上司如此丑态,又羞惭又忿恨。

过了一会儿,中宗问郭山晖道:“郭司业为朕献什么技艺呢?”

郭山晖离席叩拜道:“臣没有别的技能,请允许唱歌来助兴。”

说罢,脸上收起笑容,高声唱道:“蟋蟀在堂,今我不乐,好乐不休,良士戚戚······”

中宗听出了歌中的意思,对韦后道:“这是郭司业在以歌劝谏我,含义颇深。”

中宗无意改过

命罢宴回官。中宗虽自知自己行为有违唐帝之检,但无意改过。

再说那安乐公主,前些年因拔取法像上的须一事,收敛了一些日子,后见中宗懦弱,韦后做乱,便又重新妄为起来。

一日,安乐公主请奏中宗,想把昆明池做为自己的私池,这昆明池是当年汉武帝仿昆明国的滇池而造的,池中楼台高阁齐备。

中宗未允许,安乐公主不高兴,自己在别处造了一池,华丽无比,取名“定昆池”,意思是超过昆明池。

中宗听说池已建成,便率领后妃等前来游幸。

公主大排筵席,中宗见那池果然宏阔壮丽,心中高兴,传令诸臣即席赋诗。

当时有个优人叫臧奉,为了献媚,请求允许自己唱一首市井俗歌。

得到允许后,臧奉唱道:“······婆却也很好,外头只有裴谈,内里无过李老。”

原来那时有个御史大夫裴谈,最怕老婆,臧奉唱这首歌的意思是指唐帝怕韦后,因他深知韦后喜欢效仿武后,所以才敢如此大胆的在唐帝面前唱。

果然韦后听了,眉开眼笑,颇为自得,中宗深惧韦后,不但不生气,反而自嘲的大笑。

笑声中却恼了一位正直官员,却是谏议大夫李景伯,看不顺眼,听不入耳。

李景伯站起,也禀奏中宗

李景伯站起,也禀奏中宗后唱道:“······臣有责戒规,欢宴不过三杯,喧哗恐失皇仪。”

中宗听了,面露不悦,三品官肖至忠上前奏道:“这是忠诚之言,望陛下三思。”

中宗扫兴不已,传令罢宴,起驾回宫。

次日,朝臣中正商议责罚臧奉,却听说韦后已派人拿着金帛去赏赐他。

朝臣叹息不止,都知如此下去,必有篡逆之事。

当年曾与张柬之等共谋除贼的黄门侍郎宋璟,虽正直可比狄仁杰,但人单势孤,也无可奈何。

再说那曾侍奉过武后的上官婉儿,因促成过韦后、武三思勾连,后又因评诗,才名大显,被中宗升做婕妤。

上官婉儿恃宠骄奢,穿的服饰与住的宫室,都和妃子一般。

中宗又建了一个修文馆,命善做诗文的朱之问,沈佺期等二十多人为修文馆学士,吟诗做赋,然后让上官婉儿评论。

上官婉儿私下和韦后、安乐公主商议,禀奏中宗,请允许上官婉儿在宫外设宅院,理由是便于学士们往来论诗。

宫外设宅院,成了奇闻,那些品行不端的官员得以出入,使尽手段,盼望着得到迁升机会。

婉儿选取其中美俊精壮的少年入宫

婉儿选取其中美俊精壮的少年,偷偷潜入宫内,与韦后、公主们交好。

既有私第在外,中宗也时来游幸,宫女们来来往往,宫门禁令形同虚设。

满朝大臣议论纷纷,却无一人敢明言,只有宋王景上了一道奏疏劝谏。

中宗见了奏疏,也不批发,也不召问,置之不理。

韦后、公主等更加肆无忌惮,那些无耻幸进之徒,都做了公主府中官吏。

朝臣中崔湜、宗楚客,皆是势利小人,得到韦后宠幸。

韦后于是在中宗面前大谈二人如何忠诚,如何有才,说他二人是宰相的材料。

中宗于是封宗楚客为中书令,崔湜为同平章事。

安乐公主门下有二个青年,一个是深通医术的马秦客,一个是精通烹调的杨均,都长得英俊,她宠爱无比。

之后,马秦客做了敬常侍,杨均升为光禄少卿。

众势利小人纷纷各找门路,致使朝中滥官骤增。以至有人讽刺说朝中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

时吏部侍郎郑愔掌管选官之事,有一个求官的人,把金子绑在鞋带上。

朝廷的腐败

郑愔问这是干什么,那人答道:“当今要做官,没钱不行。”可见当时朝廷的腐败。

再说当时突厥王默多率兵侵扰唐边界,屡次侵犯都被朔方总管张仁愿打败。

默多于是密密结交宗楚客,以重金贿赂,让他阻扰张仁愿。

消息泄露,监察御史崔琬上朝时当庭弹劾宗楚客。

唐朝有规矩,如大臣当庭被弹劾,就应立刻退出,到朝堂听候。不料宗楚客不但不退出,反而当着中宗的面高声说崔琬诬陷自己。

宋王厉声道:“宗楚客如此大胆,敢违朝庭法制。”

更出人意料的是中宗不治宗楚客蔑视圣上之罪,反而让崔琬与宗楚客和好,结为兄弟。

此事传出宫外,天下人传为笑谈,称中宗为抹稀泥天子。

过了数日,处士韦月将冒死上疏,直言披露武三思与韦后私通。

韦后勃然大怒,逼令中宗速速杀掉韦月将。

宋璟当朝禀奏中宗:“陛下不查问实情,就要杀掉他,怎能让天下人信服,一定要杀,就先杀了我。”

中宗屡次听闻武三思与韦后私通,心中也颇怀疑,于是命把韦月将流放岭南。然后传旨盘查出入宫门之人。

韦后与武三思谋划办法

韦后与武三思见中宗不似从前,恐一旦事不详,无立身之地,便谋划办法。

一天,杨均为烹调的事儿,入宫见韦后,韦后便把他召进密室。

韦后说起中宗近来起疑之事,杨均沉思半晌,说道:“我看娘娘玉貌生兴,将来必有喜庆,皇上千秋之后,娘娘自然临朝。”

韦后却忧虑道:“圣上若变了心,我还能等到他千秋以后?”

杨均察言观色,大胆道:“娘娘若要顺心,就要先下手了。”

韦后默然不语,许久,咬牙道:“也只好如此了。”于是俯向杨均耳边叮嘱了几句。

且不说韦后如何对待中宗,先说太子重俊,早就风闻韦后要废太子,立太女安乐公主。

近日见宫中情势急迫,气氛紧张,便先发制人,引羽林军,率先动兵。

兵将杀到武三思宅院,正值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崇训也在,便一齐乱刀砍死。

又带兵至宫门,要杀上官婉儿,中宗闻变大惊。

急命宫围令杨恩勖抵挡。

太子也死于乱军之中

羽林军战败,太子也死于乱军之中。

韦后惊闻武三思、武崇训,太子重俊都已死去,便密召杨均,言定即刻行事。

杨均速速去找马秦客,马秦客将一包毒药交给杨均。

韦后拿到药,将药塞进中宗喜欢吃的三酥饼的饼馅中,包好蒸熟。

中宗在龙神殿闲坐

第二天,中宗在龙神殿闲坐,韦后把饼摔给中宗。欲知后事,请看下回。

本故事到此结束,文字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的,看客如果有啥想法,在评论区可以讨论起来哟!

来源:谁还不会讲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