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油纸灯笼:照亮海内外“胶己人”的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21:20 1

摘要:九月初,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一户挂着“灯笼制作”招牌的人家家里,正忙着劈竹破蔑,准备制作一批油纸灯笼。42岁的陈炜跃正在整理竹篾,为灯笼编织做好准备。这批灯笼制成之后,将打包发往新加坡,用于九皇胜会祭祀活动。

九月初,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一户挂着“灯笼制作”招牌的人家家里,正忙着劈竹破蔑,准备制作一批油纸灯笼。42岁的陈炜跃正在整理竹篾,为灯笼编织做好准备。这批灯笼制成之后,将打包发往新加坡,用于九皇胜会祭祀活动。

九皇胜会是东南亚华侨华人最为看重的节日之一,其中,修整更新庙宇装饰是胜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海外潮汕人来说,更新油纸灯笼则是重中之重。

陈炜跃已不记得他做过多少个油纸灯笼了。从他记事时,祖母就在家编制灯笼,代代相传,现如今,陈炜跃一家四代人均掌握油纸灯笼制作工艺。

陈炜跃在编制灯笼(郑乐其 摄)

潮汕文化处处少不了油纸灯笼的身影。过年时,挂上两盏油纸灯笼,代表着辞旧迎新;元宵时的游神队伍里,人们提着油纸灯笼祈福;唱大戏时要点上戏前灯;办白事,也要使用白底蓝字的油纸灯笼,油纸灯笼照亮每一个潮汕人的精神世界。即使远在异国他乡,在重要场合依然少不了来自家乡的油纸灯笼。

据陈炜跃介绍,每年接到的订单里,大约有三分之一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大多供给当地的潮籍华侨,“有潮籍华侨的地方就有灯笼。”

陈炜跃正在准备一批即将发往马来西亚韩江家庙的油纸灯笼:上完桐油后显得暗黄的灯笼外壳上,亮红色的“韩江家庙”“潮州会馆”字样格外醒目。给灯笼拍完“打卡照”,陈炜跃便将灯笼装进特质的木箱里,为灯笼打好骨架,准备发货。

即将发往马来西亚韩江家庙的油纸灯笼(受访者供图)

跨国运输油纸灯笼不易。怕灯笼变形,必须为其打好骨架;怕灯笼破损,专门定制合适的木箱,经过层层保护,才可将灯笼发出。“潮汕籍的华侨,有很深的潮汕文化情怀,总是念着家里的味道,不然也不会千里迢迢来订购油纸灯笼。”陈炜跃说。

在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生产的今天,面对时间成本、出货效率等现实问题,更多人选择了工业灯笼。而来自海外华侨的订单却不见少。一位客户告诉陈炜跃:“灯笼啊,还是手工的有味道。”

灯笼晾干后,竹篾清香混着颜料气息,陈炜跃一家几十年如一日与这个气味打交道。面对产能低、订单减少的困境,陈炜跃只是淡然处之。他也问过祖母,为什么我们要继续做灯笼?祖母回答:“手艺在身上,不做也是失传了。何况有人惦记着,不是说喜欢我们手工制作的吗?”87岁的祖母编起灯笼,手指头依旧灵活得如在跳舞。这一编,就是四代人,编制灯笼,已然成为这家人的坚定信念。

前美村是著名侨村,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全村现有户籍人口六千多人,而海外乡亲达一万多人。已有百年历史的“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坐落在前美村中心,每年接待大量游客。

故居一角,被改造成油纸灯笼文化展馆,陈列各式各样的灯笼:有大而饱满、写着“风调雨顺”“忠顺世家”的传统灯笼,也有迷你小巧的装饰灯笼、写着“北京烤鸭”字样的新式灯笼。琳琅满目,各具特色。陈炜跃的父亲陈少杰受邀在此演示灯笼编织技艺,不时有游客因好奇而驻足欣赏。

陈慈黉故居里的油纸灯笼文化展馆(郑乐其 摄)

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古村落、潮文化、侨文化”,大力发展非遗、民俗,搭建线上传播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全方位展示潮汕文化、侨乡文化。

工作人员骆高特表示,陈慈黉故居是引人瞩目的侨文化基地,油纸灯笼又是潮汕籍华侨华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希望可以通过故居平台,设置这样的展示馆,向大众展示潮汕文化、侨乡文化,若有华侨华人回来,也能感受到家的味道。

迷你小巧的新式灯笼(郑乐其 摄)

油纸灯笼亮,何处不为家。从前美村街巷里摇曳的灯笼,到韩江家庙门前映射出的暖光,跨越山海的油纸灯笼,只要它亮着,就映照着全球胶己人“家”的坐标。

责任编辑:马海燕

来源:中国侨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