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场广播突然喊“死猪头”,我当时真的以为谁家两口子吵架撕破脸了,结果下一秒工作人员憋笑解释:找娃的。
商场广播突然喊“死猪头”,我当时真的以为谁家两口子吵架撕破脸了,结果下一秒工作人员憋笑解释:找娃的。
我当场原地裂开,笑到呛气,娃爸顶着社死红脸飞奔服务台,把4岁的彤彤一把捞起。
小姑娘抽抽哒哒说,爸爸妈妈就是这样互相叫,所以她以为真名就是这个。
其实走丢全过程没超过六分钟,可六分钟够孩子被挤出两道门,被陌生人牵走都来不及哭。
那天人挤人,爸爸弯腰付款,抬头孩子就被气球摊吸走,再回头直接人海失联。
彤彤倒是没慌,她说平时在家看绘本,知道穿制服的人是“好大人”,她抓着保安叔叔裤腿,报了外号。
保安大哥一边憋笑一边问电话,她一串11位背得溜,还叮嘱“叫我妈达令”。
笑归笑,我瞄了眼保安室的角落,整整齐齐一排防拐带儿童手表定位器,全是从家长那借来的。
原来人家早玩科技外挂:手表设了安全圈,离开商场门口100米就震爹手机;手环直接二维码扫照片,两分钟就能印寻人启事。
最细节的是,商场天花板装了新探头,AI直接把孩子身高肤色存档,对比走失系统三秒弹窗,比人工喊人快十倍。
我回家立刻下单了最便宜的手表,顺带跟娃演练一遍:如果真的走丢,去找收银台、保安亭、穿马甲的志愿者,背电话号码之前先把爸妈的“真名”写上手臂。
说到底,笑点是孩子的天真,警钟是大人的疏忽,真等出事没谁能靠一句笑话过关。
科技再快、制度再严,都不如家长眼睛长在孩子身上一分钟。
来源:春芳谈谈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