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寒:在云端“看见”未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19:04 1

摘要:2025年3月,杭州的春意正浓。西湖边的柳枝轻摇,吐露新绿。而在拱墅区一栋不起眼的现代化办公楼里,一场关于未来的叙事正在悄然展开:一群青年科技人用代码和算法勾勒着梦想,让机器像人一样理解空间、创造空间,甚至改变人与空间的相处之道。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5年第6期

周子寒:在云端“看见”未来

文—本刊记者 郝志舟

2025年3月,杭州的春意正浓。西湖边的柳枝轻摇,吐露新绿。而在拱墅区一栋不起眼的现代化办公楼里,一场关于未来的叙事正在悄然展开:一群青年科技人用代码和算法勾勒着梦想,让机器像人一样理解空间、创造空间,甚至改变人与空间的相处之道。

这不是科幻的臆想,而是杭州群核科技首席科学家周子寒和他的团队日夜追逐的目标。从家居设计的“小切口”起步,群核科技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沉淀出全球领先的室内场景认知深度学习数据集,推开了具身智能的大门。而周子寒这位从清华大学走向国际学术殿堂,又扎根杭州的青年科学家,正用他的才华与坚持,与群核科技共同谱写一曲中国科技创业的动人乐章。“在杭州,我们做的就是一个‘物理世界模拟器’。”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荡起层层涟漪,不仅点明了群核科技的核心追求,也映照出杭州这片土地对青年创新创业的深情滋养——在这里,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与产业、社会、生活交融的新质生产力。

从象牙塔到创业热土

周子寒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大学时,他是同学眼中的“学霸”,成绩稳居年级前列。毕业后,他远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之后,他成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助理教授,专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研究,尤其在三维视觉领域崭露头角。他的学术生涯熠熠生辉,30余篇论文被顶级期刊和会议收录,被引用超过4000次。然而,2021年,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放弃美国长聘教职,回到中国,加入群核科技。

“那时候我在考虑回国的可能性,”周子寒回忆,语气平静却透着深思,“正好群核需要AI方向的人才来推动发展。”这不是一次冲动的选择,而是源于他与群核创始人黄晓煌、陈航的校友情谊,以及对群核数据宝藏的敏锐嗅觉。“我们做研究的,对数据特别敏感,哪里有好数据,我们就往哪里跑。”他笑着说,群核平台积累的海量三维场景数据,简直是他研究空间场景理解的“梦中情人”。

为什么是杭州?他目光一亮:“杭州的人才密度真的很大,尤其是浙大,在图形图像、人工智能领域做得特别好。”他透露,群核科技的员工中不少人都是浙大毕业生。

更打动他的则是杭州的政策与氛围。“杭州市的人才政策特别简单开放,效率高到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一旦有需求,他们就能迅速解决。”他举了个例子,回国后,住房问题和8岁孩子的入学问题一度让他头疼,但杭州市的“绿色通道”让一切迎刃而解。“住房有补贴,学校按流程申请,他们效率高得惊人,我几乎没操什么心。”他笑言,“杭州市政府很‘卷’,干活特别快。”这种务实温暖的服务,让他能全身心投入科研与团队建设。

杭州的创新气质也让他心动。“这里不是一座‘急于求成’的城市,容错率高。”创业之初,群核科技管理团队在国内多个城市跑了一圈,最后是在杭州市上城区获得15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自此扎根杭州,走了十几年才有了今天的成果。”这种耐心与宽容,正是杭州的独特魅力。

群核科技三位创始人:朱皓(左)、黄晓煌(中)、陈航(右)

群核科技的故事,其实要从2011年说起。那一年,来自浙大的黄晓煌、陈航和毕业于清华的朱皓——三人又都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研究生校友,在杭州一间狭小的出租屋里,点燃了创业的火种。他们给项目取名“酷家乐”,目标简单却大胆:做一个让普通人也能轻松设计房子的工具。黄晓煌回忆:“当时我们就几台电脑,几个人挤在一起,觉得能把这件事做成就不错了。”2012年,酷家乐上线,提供基于云端的3D室内设计服务。起初,用户寥寥,但他们咬牙坚持,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持续优化产品。

创业路上,困难重重是常事。早期,渲染一张设计图就要几分钟,用户体验糟糕。“那时候我们压力特别大,怕用户跑光了。”陈航说。为了突破瓶颈,团队几乎不眠不休,钻研算法,甚至不惜“烧钱”租用高性能服务器。2014年,他们迎来了转机——基于GPU的快速渲染技术横空出世,渲染时间从几分钟缩短到几秒。“那天我们盯着屏幕,看到渲染结果出来,大家都跳起来了。”黄晓煌回忆,“用户留言说‘太好用了’,那种感觉真的特别值。”

酷家乐的成功并非终点,反而成了更大的起点。随着用户激增,平台积累了海量三维场景数据,这块“意外的宝藏”让群核看到了新方向。2018年,公司业务从家装设计扩展到空间智能,立志用AI重塑产业格局。之后,周子寒的加入,像一针催化剂,加速了这一转型。“我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打下很好的基础,我觉得这是一个能把研究落地的绝佳平台。”他说。

从几人小团队到一千五百多人的科技企业,群核在杭州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壮大,150万元的启动资金和持续支持,也成为这段“传奇”的绝佳注脚。

技术突破的杭州舞台

在群核科技前沿技术研究院,周子寒带着团队在AI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交叉领域开疆拓土。“多模态CAD大模型”是他们的得意之作,“这个模型能理解空间、推理空间,从文本、图像到CAD图纸,都能自动生成参数化的三维空间”。他介绍,这项技术已落地空间设计、智能制造、电商营销等领域,研究成果也以论文的形式被“AAAI人工智能顶会”成功收录。

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你随便打几个字,或者丢一张2D图纸,它就能‘变’出一个定制柜体,参数全对,直接就能拿去生产,不用重新建模,效率翻了好几倍。”这不是魔法,而是技术的温度颠覆了传统设计,也为制造业插上智能的翅膀。

突破的背后是无数个与未知较量的日子。“前沿科技就是这样,每天都有新问题,你得不停想办法。”周子寒说。他记得那么一个瞬间,“有客户说,‘你们这个东西我们用上了,太方便了’,比如图纸转三维空间,省了他们一大堆时间”。看到这些反馈,他眼里闪着光,“能帮到别人,效率提升了,工作变好了,这种感觉特别实在”。

群核空间智能平台赋能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项目

群核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打造的“群核空间智能平台(Spatial Verse)”,被周子寒称为“物理世界模拟器”:依托群核庞大的3D模型数据库和先进渲染技术,实现的不仅是逼真的画面,还能交互,“门能开,抽屉能拉,东西能拿起来”,这样的数据全球罕见,“我还没见过哪家公司有我们这么大的空间场景积累”。目前,群核已与英特尔实验室等机构合作,推出智能机器人仿真器SPEAR(高真实感智能机器人研究仿真器),构建了一系列高精度且具有物理交互特性的虚拟环境,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既安全又高效的学习与测试空间:“开发者能快速搭场景,迭代算法。”这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换道超车”添了把火。

智元机器人在群核空间智能平台提供的仿真数据中训练

群核空间智能平台提供的机器人训练道(应用场景示意)

杭州是这一切实现的舞台。“这里的风格是‘说干就干’,有困难就解决,没事儿不打扰你。”周子寒说。杭州的助力更让梦想腾飞:2022年,群核的云端CAD项目获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1300万元支持;2023、2024年,连获杭州市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补助项目支持,加大研发投入2000万元。“这些资金给了我们底气,也说明杭州看得远。”他说。

创始人黄晓煌也感慨,“杭州给了启动资金,还跑到海外挖人,魄力太大”。这些支持让群核逐渐聚拢了不少全球顶尖人才,团队成员毕业于浙大、清华等名校,曾就职于全球头部技术公司,“2015年至今,我们群核相继成立了KooLab实验室、前沿技术研究院和AIGC实验室,目前已经拥有一支615人的研发团队,占到雇员总数的44.3%。”

云端起飞:未来的叙事未完待续

从酷家乐到Spatial Verse,群核科技用14年写下了技术与产业共振的传奇。杭州也用政策、氛围和眼光,托起了这场创业叙事。“从‘电商之都’到‘数字高地’,这里不爱跟风,只爱创新。”了解这段故事的人们如是说。

现在,周子寒正带着一群年轻人奋力向前冲。“‘90后’为主,还有1999年、2000年的新兵。”他不是板着脸的老板,更像个大哥哥,“这些孩子你不能硬逼,得慢慢感染。”他喜欢在饭桌上聊天,“看到个什么东西,哪怕跟我们八竿子打不着,我也讲给他们听”。这种随意碰撞,常擦出灵感的火花,“要让他们敢表达,他们的想象力比我强多了”。

他自嘲擅长考试:“在清华我老拿第一,看到题目就能猜出老师想干吗。”但他更爱团队里的“野路子”,“有个面试的小伙子,一上来就说群核的某功能有意思,讲得眉飞色舞,眼睛都在发光。”他笑着说,“这种人我一定要,哪怕不是名校的,只要他聪明。”

杭州的人才储备让他挑花了眼,“这里什么性格的人都有,挖一挖总有宝”。浙大系是群核的“粮仓”,“早期去浙大宣讲,一次能收100余份简历,在别的城市才能收到几份”。在此基础上,群核科技于近日推出的“星核人才计划”又添了一把火:将招募30位全球高精尖校园人才,共同探索前沿空间智能技术。入选的校招生,最高将拿到百万级薪酬待遇。

在杭州,周子寒收获了不少成就感。“我们的技术可以帮到顾家、海尔这些企业,看到设计师效率翻倍,你就知道这事儿很有意义。”他说,“平台平均月活跃访客数为8630万人,拥有超过4.55万名品牌企业客户,超过41万名个人客户,一个小改动都能让他们少干不少重复的活儿,多点时间去做创意,这种感觉真好。”

40岁的周子寒站在人生最好的时光里。“我想让空间生成更高效,让虚拟空间的机器人具备理解和创造空间的能力,跟机器人聊几句,它就能够理解甚至创造出新的3D空间,可以帮你做很多的事情。”他畅想道。这不仅是群核科技的技术梦,也是对国家“智能化”发展的助力,在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的明天,将会大有可为。

周子寒给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建议很实在:“夯实基础,深入理解算法原理并持续学习前沿技术;积极参与开源社区,提升技术影响力;聚焦行业痛点,注重解决方案的实用性和成本效益;保持好奇心和创造力,AI+产业融合充满机遇。”他还强调要对周边事物保持好奇心,“多思考、多学习,尤其是从外部借鉴好的方法。比如针对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我们也会去了解、讨论其背后的控制算法,看看他们做对了什么。”

采访结束,问到周子寒的最大成就感是什么,他顿了顿说:“看着团队年轻人成长,我们的技术能帮到别人,就挺满足。”这些朴实的话,是他对科技报国的回答,也是杭州对青年创业的注解。

在云端,他们看见未来;在杭州,他们创造未来。

未来已来,而他们的故事正在继续。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