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初,古蔺县黄荆镇田坝村的田坝里,微风吹起阵阵稻浪。何江在奶奶的稻田里,一边与长辈谈笑,一边熟练地打谷子。收完稻谷,他将带着刚刚领到的6000元奖学金,到北京语言大学报到,成为本村有史以来第一位博士生。8月29日,村里发奖学金那天,像过节一样热闹,乡亲们向何
田坝的“奖学金种子”发了芽
教育导报讯(记者何元凯) 9月初,古蔺县黄荆镇田坝村的田坝里,微风吹起阵阵稻浪。何江在奶奶的稻田里,一边与长辈谈笑,一边熟练地打谷子。收完稻谷,他将带着刚刚领到的6000元奖学金,到北京语言大学报到,成为本村有史以来第一位博士生。8月29日,村里发奖学金那天,像过节一样热闹,乡亲们向何江父母道贺,弟弟妹妹们向榜样请教学习方法。
古蔺县黄荆镇田坝村稻田(蒲建宇 摄)
“孩子能在乡亲们的掌声中领到村里的奖学金,已经成了村里人最骄傲的事。”省地方志办驻村干部蒲建宇笑着说,如今,村民碰面总爱聊孩子的学习,常常鼓励孩子争取拿奖学金。
2022年8月24日,四川省地方志办、四川汇益展览有限公司在古蔺县黄荆镇田坝村开展“汇益展览爱心奖学金”发放活动(蒲建宇 摄)
2025年8月29日,四川省地方志办、四川汇益展览有限公司在古蔺县黄荆镇田坝村开展2025年度“汇益展览爱心奖学金”暨优秀学生代表经验交流活动,与田坝村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何江同学(前右四)合影(唐海灵 摄)
田坝村这样崇文重教的氛围并非从来就有。地处乌蒙山区的田坝村,曾是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贫困村,2018年才退出贫困序列。“以前村里人普遍认为,孩子读书也读不出名堂,花钱不说,还耽误挣钱。”村支书曾太会记得清清楚楚,村里十六七岁的少年们初中毕业后,背上行囊跟着亲戚奔赴江苏、广东的工地和工厂是常态。
地处乌蒙山去的古蔺县黄荆镇田坝村村委会所在的小平地,其余均是山区(邓肖亭 摄)
蒲建宇翻开村里的档案:从新中国成立至2006年的57年间,全村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2007年至2017年的11年间,也只出了4名专科生和19名本科生。
转折发生在2018年。作为定点帮扶单位的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在2016年派出干部全脱产驻村后,敏锐地将教育扶贫作为突破口,并联合爱心企业于2018年设立了“汇益展览爱心奖学金”,对田坝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A的奖励200元,考上普通高中奖励1000元、重点高中奖励1500元、普通本科奖励2000元、重点本科奖励3000元、研究生奖励5000元。驻村工作队还建立了跟踪帮扶机制,让每一个在校学生都能感受到持续的关注和支持。
2018年,省地方志办驻田坝村帮扶干部邓肖亭组织开展农民夜校学习(曾太会 摄)
2018年8月25日,四川省地方志办、四川汇益展览有限公司在古蔺县桂花镇(后并入黄荆镇)田坝村开展“汇益展览爱心奖学金”发放活动(潘认若 摄)
何江就是这项奖学金的受益者之一。2018年,何江考上四川外国语学院,成为首批获奖者;2022年考上本校硕士研究生时,他第二次站上领奖台;2025年收到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后,村里特意为这“第一个博士生”追加了6000元奖金。3次领奖经历,让何江成了村里孩子们的“偶像”。
2025年8月29日,古蔺县黄荆镇田坝村考上博士研究生的何江(左)、硕士研究生的罗富(组长代)领取奖学金(唐海灵 摄)
“小时候,村里可没有现在的学习氛围。”何江回忆自己的成长路,想起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伙伴,语气里满是惋惜。他庆幸自己有个好学的大姐,给他指引了方向。何江的大姐2014年考上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在省检察院工作。“现在不一样了,弟弟妹妹里有比我更厉害的,如果高考正常发挥,考上更好的大学是没问题的。”何江说。
2025年8月29日,获得“汇益展览爱心奖学金”的古蔺县黄荆镇田坝村学生代表何江(考上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研究生)以《光荣在于平淡 艰巨在于漫长》为题作交流发言(蒲建宇 摄录)
2025年8月29日,获得“汇益展览爱心奖学金”的古蔺县黄荆镇田坝村学生代表王超(考上西南石油大学)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姿态》为题作交流发言(蒲建宇 摄录)
数据最有说服力。2018年至今的8年间,田坝村出了8名专科生、43名本科生、4名硕士研究生,还有了何江这个博士生。2018年,全村还只有3名初中生通过中考,而之后的7年里,有59人考上了普通高中。8年来,省地方志办累计发放奖学金24.68万元,406人次获奖,专科生数量翻倍,本科生增长126.32%,硕士生、博士生相继出现。
2025年8月29日,古蔺县黄荆镇田坝村“两委”向四川省地方志办、四川汇益展览有限公司赠送锦旗(前右一为田坝村党支部书记曾太会,前左一为田坝村原党支部书记刘兴)(唐海灵 摄)
杨玉珍是田坝村的第一位研究生。她家2016年被识别为贫困户时,家庭人均年收入仅2340元,靠父母务农和打工维持五口之家的生计。那一年,她努力考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4年后又考上了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2020年8月20日,她领到5000元爱心奖学金时,全家当年的总收入也才3.4万元。如今,杨玉珍已是一名高中教师,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这份奖学金对我们来说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更是给了田坝村所有学弟学妹们努力学习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她在奖学金发放仪式上的发言,道出了许多学子的心声。
2020年8月20日,考上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古蔺县黄荆镇田坝村贫困户家庭学生杨玉珍在奖学金发放活动上发言(蓬州闲士 摄)
如今的田坝村,家长越来越关心子女教育,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与巩固率保持在100%,高中以上学历青年占比从2017年的12%跃升至38%;村“两委”干部队伍知识化、年轻化,更懂得现代管理方法,能够更高效地落实政策、管理村务;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农民夜校”每周传出讲课声,无线广播里循环播放着“方志四川・家风家训”有声节目;村民有了更好的卫生和环保意识,会主动参与污水处理、村容整治……尊重知识、崇尚教育的“新风”,拂过田坝村的每一个角落,催生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根基。
2025年9月9日《教育导报》第2版:田坝的“奖学金种子”发了芽(采写:教育导报记者 何元凯)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