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农业大学聚焦新时代伟大变革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命题,阐述如何将思政教育与思政课相结合,在《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探索中回答了思政第一课堂主渠道融入思政教育“融什么”、“怎么融”、“融何处”。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
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
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遴选结果
中国农业大学申报的
《打造农科高校“大思政课”
着力培养强农报国时代新人》
成功入选2025年度新时代伟大变革
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
中国农业大学聚焦新时代伟大变革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命题,阐述如何将思政教育与思政课相结合,在《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探索中回答了思政第一课堂主渠道融入思政教育“融什么”、“怎么融”、“融何处”。
“新农·兴农”说系列活动暨“形势与政策教育”思政实践课程启动仪式
我校九年持续以打造具有农科特色的高品质“思政金课”为目标,紧跟时势、持之以恒,全面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将课程作为新时代伟大变革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武装、释疑解惑、教育引导的关键作用,将新时代伟大变革融入农科学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全过程,结合“育人特色”“成果特色”“创新特色”,展示推广应用和示范引领价值,为全国高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范式案例。
党委书记钟登华为本科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
校长孙其信为本科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
九年来,学校不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师资队伍、增加农科特色课堂教学案例、增设选修课程等,历经课程建成、建好、建强阶段,建设形成了全覆盖、全链条、全融入的具有农科特色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该课程作为学校“第一大课”每年覆盖全体13000余名本科生授课,已经形成的规范课程组织模式;建设了“1门必修课+N门系列选修课”的课程群,特别创设实践课“新农·兴农”说,通过翻转课堂、视频连线实践现场等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实践故事、分享学习成果;组建了包含院士专家、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多行业典型人物等70余人的授课团队,校领导全员深入形势与政策实践课堂,其中,党委书记钟登华以“学回信 作先锋”、校长孙其信以“勇担时代使命 书写青春篇章”等为主题授课,相关授课画面出现在央视《新闻联播》;课程形成了第一时间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主题教育全覆盖融入第一课堂的教育模式;课程创设农大特色的“强农先锋”专题,每学期一个主题,将农大故事融入国家发展,推动农科特色理论“三进”工作扎实落地;课程把“思政课”上到乡村振兴的最前线,结合“假期农校”“乡村特派员”等实践品牌,引导学生主动把课堂、乡村的生动实践转化为报国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讨会
“形势与政策”实践课
课程先后被评为学校“大国三农”一流本科课程(金课),获得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教改创新项目,教育教学模式多次在全国高校进行交流。团队授课教师荣获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形势与政策”课堂连线科技小院
“三个+”打造“形势与政策“大思政课案例
通过课程拓展的思政实践和育人模式获评北京教育系统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案例、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一等奖、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等,西槐庄、曲周科技小院分别成为北京市、京津冀“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课堂-时代新人强国行
经验做法在新华网、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30余次, “‘新农·兴农’说思政实践课”项目入选人民网2024年优秀思政课程案例。
实践课堂-假期农校实践小队
实践课堂乡村振兴特派员实践小队
学校高度重视“大思政课”建设,将“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学校“大思政课”改革的创新试验切口,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因势而新,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下一步将继续夯实“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坚持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做实思政教育案例库,积极将农大师生强农兴农的生动实践融入思政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中国农大正以实际行动
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
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贡献青春力量!
文字 |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武装部)
编辑 | 卢邵媛
责编 | 范晨辉 姜萍萍 吴笑含 姜承希 杨雨睿 张舒然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