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朝廷为维持统治加重赋税,百姓不堪重负。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今湖南永州),在此生活十年。永州多产剧毒异蛇(现代考证为尖吻蝮,俗称五步蛇),朝廷以蛇抵税,百姓被迫冒死捕蛇。柳宗元目睹百姓因赋税“非死则徙”的惨
原创 沈勇平
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朝廷为维持统治加重赋税,百姓不堪重负。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今湖南永州),在此生活十年。永州多产剧毒异蛇(现代考证为尖吻蝮,俗称五步蛇),朝廷以蛇抵税,百姓被迫冒死捕蛇。柳宗元目睹百姓因赋税“非死则徙”的惨状,借捕蛇者蒋氏三代遭遇,揭露“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的社会现实,呼吁统治者体察民情。
《捕蛇者说》开篇描写异蛇“触草木尽死”,但因其药用价值(治麻风、去腐肉),太医以王命征蛇抵税,百姓“争奔走焉”。蒋氏祖、父死于捕蛇,自身九死一生,却因捕蛇可免赋税而拒绝更换差役,揭露赋税比蛇毒更致命。乡邻因赋税“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悍吏横行致十室九空,对比蒋氏“以捕蛇独存”的荒诞幸存。
以蛇毒之烈衬托赋税之残酷,讽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其中的细节刻画,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写悍吏嚣张,“弛然而卧”写捕蛇者短暂安宁,增强感染力。《捕蛇者说》只有短短五六百字,文字犀利凝练,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苏轼评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该文被誉为唐代散文杰作,入选历代语文教材(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成为批判现实主义经典。
近些年来,《捕蛇者说》因“主题沉重”被移出教材,2000年后,人教版等主流教材开始调整文言文篇目,《捕蛇者说》逐渐被删除。2012年,更多地方教材跟进删除,仅少数版本(如语文出版社)保留。2014年,北京中考《考试说明》正式将《捕蛇者说》从文言文阅读篇目中剔除,替换为《得道多助》和《伯牙鼓琴》。 有人认为,《捕蛇者说》一文是对君主专制下苛政的批判,具有“消极”色彩,与现代社会强调的和谐、积极价值观不符。还有部分观点认为其内容可能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过度质疑,不符合主流教育导向。也有人认为,尽管《捕蛇者说》被删除,但其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仍被广泛认可,它通过对比捕蛇者的悲惨命运与乡邻的困苦,深刻揭示了苛政对百姓的压迫,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以血泪之笔,控诉千年税枷,至今仍警示权力当以民生为尺。柳宗元写了这么犀利的文章,批评当时的苛政猛于虎,竟然没有被抓,也不知道是柳宗元的运气好,还是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按理来说,柳宗元这是妥妥的寻衅滋事,最起码要被行政拘留,当然,刑事拘留和判刑也不是没可能。 柳宗元写《捕蛇者说》的时候,还是官员,可能这个身份保护了他。不过,身为官员的柳宗元,胆敢批评当时的税收政策,这不是妄议中央的大政方针吗?难道柳宗元就不担心纪委以反腐败之名调查自己吗?是不是因为当时的资讯不发达,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没有传播出去,所以上面不知情?总之,身为官员的柳宗元不对上级溜须拍马,却为民说话,的确是难能可贵。
来源:糖果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