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3 月 29 日晚,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一辆小米 SU7 正以 116km/h 的时速在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行驶着。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车道被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前方的障碍物后,及时发出了提
最近,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3 月 29 日晚,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一辆小米 SU7 正以 116km/h 的时速在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行驶着。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车道被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前方的障碍物后,及时发出了提醒并开始减速。紧接着,驾驶员迅速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不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车辆最终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了剧烈碰撞,碰撞前的时速约为 97km/h。仅仅一瞬间,车辆爆燃,火光冲天,现场惨不忍睹。据了解,车上的三名驾乘人员均为年轻的女性,她们原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却不幸在这场事故中丧生,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
这起事故的惨烈程度令人痛心疾首,现场的照片更是触目惊心。烧焦的车身残骸仿佛在诉说着事故的可怕,也让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一时间,网络上议论纷纷,人们不禁提出疑问:新能源汽车发生车祸后,是不是比油车更容易起火呢?
在探究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起火概率这一问题时,不少人都倾向于认为新能源汽车更容易起火。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不妨先来看看具体的数据。据国家消防救援局公布的数据,2023 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有 640 起,按照当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891.5 万辆来计算,起火率约为万分之 0.72 。而同期,燃油车起火事故约 18360 起(扣除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数量),按照 3 亿辆的保有量计算,起火率约为万分之 0.61。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就起火率而言,新能源汽车并不比燃油车高。但为何公众普遍会觉得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更高呢?这背后主要是媒体报道的影响。在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今天,一旦有新能源汽车起火的事件发生,就会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迅速在网络上扩散,吸引大量关注。比如林志颖驾驶特斯拉发生事故起火燃烧,这一事件迅速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引发全民热议。相比之下,燃油车起火的事件虽然数量较多,但由于较为常见,媒体报道的频率和热度都远不及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自然难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也就给大家造成了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更高的错觉。
燃油车起火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燃油泄漏。在车祸中,燃油车的燃油管路可能因剧烈撞击而破裂,导致燃油泄漏。汽油是极易燃烧的物质,一旦泄漏出来,与空气混合形成易燃易爆的混合气,遇到火源就会迅速燃烧。就像在一些严重的车祸现场,我们常常能看到地面上有大片的油渍,这就是燃油泄漏的迹象,只要稍有火花,就可能引发熊熊大火。
其次,电气系统短路也是一个常见原因。车祸的冲击力可能使车辆的电池、线路等电气部件受损,造成短路。短路时,电流瞬间增大,产生大量热量和火花,这些火花一旦接触到周围的易燃物,如车辆内饰、泄漏的燃油等,就会引发火灾。
再者,高温摩擦起火也不容忽视。碰撞时,车辆的金属部件会发生剧烈摩擦,产生高温火花。如果周围存在易燃物,比如汽油蒸汽或者车辆内饰中的一些易燃材料,就极易被点燃。想象一下,在车祸的瞬间,金属与金属的摩擦产生的火花,就如同星星之火,一旦遇到合适的 “燃料”,便会引发燎原之势。
另外,排气系统过热也可能导致起火。事故发生时,如果燃油泄漏并滴落到高温的排气管或发动机部件上,就如同把干柴放在了烈火上,会迅速被点燃,从而引发火灾。
新能源汽车起火则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电池热失控是新能源汽车起火的重要原因。在车祸中,电池可能受到强烈冲击、挤压、穿刺等物理损伤,导致电池内部的正负极短路。短路会引发一系列剧烈的化学反应,电池内部温度和压力急剧攀升,产生大量热量和可燃气体。当热量和可燃气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火灾甚至爆炸。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其电极体系组分和电解液具有较高的热危险性,在热失控时,内部的副反应如 SEI 膜分解、正极材料热分解、嵌锂碳和电解液反应等会重叠交叉发生,进一步加剧热失控的程度 。
高压系统故障也不容忽视。新能源汽车采用高压电驱动,一旦高压线路在车祸中受损,就可能导致电流失控,产生大量热量和火花。这些热量和火花如果接触到车内的易燃材料,同样会引发火灾。比如,当高压电线短路时,瞬间释放的能量足以点燃周围的塑料、橡胶等材料。
此外,新能源汽车内的易燃材料较多。车内的座椅、内饰、隔音材料等大多为塑料制品,这些材料在高温下容易燃烧,并且会释放出有毒有害气体,不仅加剧火势,还会对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威胁。
燃油车起火后,火势发展迅速,尤其是在泄漏的燃油大量挥发形成可燃混合气的情况下,一旦被点燃,火焰会瞬间蔓延,整个车辆很快就会被大火吞噬。而且,燃油燃烧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无色无味,能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紧密结合,使其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导致人体中毒窒息。在密闭的车内空间,这些有毒气体迅速积聚,会对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比如在一些燃油车起火事故中,车内人员并非被大火直接烧死,而是吸入过多一氧化碳中毒身亡。
另外,老旧的燃油车由于各部件老化,尤其是油路和电路系统,更容易出现故障导致起火。据统计,在燃油车起火事故中,老旧车辆所占的比例超过 70%。这类车辆的燃油管路可能存在裂缝、喷油嘴可能故障,导致燃油滴漏,而老化的电线绝缘层破损,容易引发短路。而且,燃油车起火初期,往往会先冒烟,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车内人员留出了 3 - 5 分钟的逃生时间。然而,一旦汽油蒸汽积聚到一定浓度,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力会进一步扩大伤害范围,对周围的车辆和人员造成严重威胁 。
新能源汽车一旦起火,危害同样不容小觑。其电池起火时,火势异常猛烈,温度可达 1000℃以上,远远高于燃油车起火的温度。而且,电池起火还会释放出氟化氢、氰化氢等剧毒气体,这些气体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损害,甚至会导致死亡。比如深圳某小区地库的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不仅烧毁了多辆豪车,消防员还奋战了 6 小时才控制住火势,可见其扑灭难度之大。
新能源汽车起火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复燃风险极高。即使外部明火被扑灭,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可能仍在继续,随时可能再次起火。这是因为电池内部结构复杂,一旦发生热失控,很难彻底阻断其内部的反应。据消防部门介绍,新能源汽车起火后,平均需要 8 - 10 吨水才能将其扑灭,这对消防救援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了降低碰撞起火风险,现代燃油车在安全设计上可谓煞费苦心。很多车辆都配备了自动切断燃油泵装置,当车辆发生强烈碰撞时,该装置会迅速启动,切断燃油供应,从源头上减少燃油泄漏引发火灾的可能性。比如在一些高端车型中,当碰撞传感器检测到剧烈撞击时,会立即向燃油泵控制模块发送信号,使燃油泵停止工作 。
同时,油箱结构也得到了加强。采用高强度钢材制造油箱,增加油箱的厚度和强度,使其在碰撞中更不容易破裂。一些油箱还设计了特殊的防泄漏结构,如多层密封材料、防爆涂层等,进一步降低燃油泄漏的风险。而且,在燃油管路的布置上,工程师们也尽量将其设计在不易受到碰撞的位置,并采用高质量的管材和连接件,提高燃油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
新能源汽车在电池防护设计和碰撞安全标准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进步。新一代的电动车采用了强化电池包结构,通过高强度的外壳和内部支撑结构,有效减少碰撞时电池受到的冲击力。例如,特斯拉的 Model 3 采用了铝合金材质的电池包外壳,不仅重量轻,而且强度高,能够在碰撞中为电池提供可靠的保护。
新能源汽车还通过了更严格的电池安全测试。像针刺试验、热箱试验、挤压试验等,模拟各种极端情况,确保电池在不同条件下的安全性。如果某款新能源汽车在针刺试验中,电池在被钢针穿刺后,没有发生起火、爆炸等现象,才被认为通过了该测试,这充分体现了新能源汽车在电池安全方面的严格要求 。
在碰撞安全标准方面,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一样,都要经过严格的碰撞测试,如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追尾碰撞等。而且,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特点,还增加了电池安全方面的评估指标,如电池组位移、电解液泄漏等情况,以确保车辆在碰撞后电池的安全性。
消费者该如何选择面对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在碰撞起火方面的不同特点,消费者在购车时该如何选择呢?其实,无论是选择新能源汽车还是燃油车,安全始终是首要考虑因素 。
在购车时,不能仅仅被车辆的性价比、智能化配置等因素所吸引,而忽视了安全性能。要深入了解车辆的安全配置和技术,选择那些通过了严格安全认证、安全口碑良好的车型。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以关注车辆的电池安全技术、碰撞安全标准等;对于燃油车,则要关注其燃油系统和电气系统的安全设计。
无论驾驶哪种车辆,都要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疲劳驾驶、不违规操作,这是保障行车安全的基础。同时,要定期对车辆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比如,定期检查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状态、高压系统,以及燃油车的燃油管路、电气线路等 。
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在碰撞起火方面各有其风险特点,不能简单地认为新能源汽车发生车祸后就比燃油车更容易起火。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燃油车,其安全性都在逐步提升。消费者在购车时,应全面了解车辆的安全性能,理性看待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的安全问题。
关于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的安全性,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共同推动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愿逝者安息。
来源:netzj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