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诸县史话 // 南州木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9 19:25 4

摘要:福建州县名有两大类地名引人注目,一类是高大尚,如安、宁、平官话。一类是接地气,如江、溪、浦地名。漳州也不例外。

漳州诸县史话

南州木棉

福建州县名有两大类地名引人注目,一类是高大尚,如安、宁、平官话。一类是接地气,如江、溪、浦地名。漳州也不例外。

一、宛平县

宛平县是漳州第一县,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属晋安郡,大致毁于卢循之乱,刘宋时漳州诸县史话 // 南州木棉归晋安县。

芗城北郊有安平(音碗平)村,安平村位于安平山麓,西南是水域,按厦门、龙溪位于西南方位,安平是最佳地方,可避风台。采访原安平队长,语先有安平,后有龙溪。宛平山峰在今大唐世家广场上,据说铲去五米左右。现今圣王大道开过。宛平古县遗址的发现,把漳州历史的文字记载推进到西晋太康三年(282年)。

二、新罗县

新罗县,今属龙岩,置废时间同宛平。

三、绥安县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立,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并入龙溪县。历179年。

立县之前两年,有卢循之乱。并县之前,福建境内有南安豪族王国庆之乱。

刘宋沈怀远《南越志》有大量绥安县史料记载。

两首漳州最古老的诗都产生于绥安。

一首沈怀远《次绥安》

阴崖猿昼啸,阳亩粳初熟。

稚子练葛衣,樵人薜萝屋。

一首顾野王《饯行绥安》

丝竹邯郸倡,朋游邺中盖。

贡橘伟含滋,仙鲻妙飞鲙。

邺中又称临漳,漳州宋之前,也常用临漳。

绥安得名,原义不详。但《舆地纪胜》引《南越志》说:“义招,昔流民营,义熙九年立为县。”义安郡当取“义招”“绥安”头尾一字为郡名。时卢循之乱,福州(晋安郡)和广州(南海郡)都是卢循与晋军大打地方,义安夹于福广之间,或为避难场所,或亦卷入战争。从绥(靖)加安(定),恐曾一场恶战而定。

四、龙溪县

原属晋安县。梁大同六年(540年)置。唐垂拱二年,割南境设漳浦县。1950年,以城区设立漳州市,市县并存。1960年,海澄县与龙溪县合并,取两县首字命名为龙海县,县治设于石码镇(今龙海区石码街道)。

建县前重大事件:梁中大通六年(534年),羊侃出任云麾将军、晋安太守。当时,闽越地区常有叛乱,之前的太守都不能平息这些叛乱。羊侃到任后,出兵击讨,斩杀乱军的渠帅陈称、吴满等人。肃清郡内乱象,无人再敢闹事。

建县后重要人物:县令郭行节,是目前漳州地区古代金石文献最丰富的县。

《大周(唐)故泉州龙溪县令郭君墓志铭》考

(唐)故泉州龙溪县尉李君墓志铭

解读唐代漳州押衙王楚中地券

南门溪

五、漳浦县

建县前属于龙溪县。武后朝垂拱二年(686年)。以龙溪县南境独立设县置州,是个羁縻州。

置县之前,约总章元年(668年),唐高宗遣上护军郭行节任龙溪县令。郭行节恩威并施,阖境平安 “下车布政,表异于驯翚,案部惩违,息奸于吠犬”。郭行节走后,南部复乱,后归附武后朝,得己立州县。

垂拱二年是唐朝睿宗李旦在位期间(武则天临朝称制时期)的年号,时间范围:公元686年(农历丙戌年),共四年,属于唐睿宗李旦统治时期。年号来源 :实际由武则天掌控朝政,睿宗李旦仅作为傀儡皇帝,年号常被视作武则天的统治标志。

漳浦兴也武皇,衰也武皇。据市博物馆和漳浦西庙纪念馆称,漳浦初建县时,非常落后。百姓还处于采集为生的原始社会,煅铁、织布、养蚕、造船、种蔗技术都要引进。不知道一个六朝古县绥安撤县后,会如此倒退?从漳浦西庙展看开漳前的漳州人

县疑初立于溪口,开元四年移李澳川。境内多瘴。一个俗气的地名,应当是漳浦洞归化而成,如古田、尤溪。

解读漳浦唐代陈氏买地券

云霄记——溪口行

六、龙岩县

初属不详,也有说龙溪,疑旧兰水县地。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复置新罗(杂罗)县,隶汀州。天宝元年(742)改名龙岩县,属汀洲、临汀郡,大历十二年(777),改隶漳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设龙岩直隶州,辖龙岩、漳平、宁洋三县。

七、长泰县

原南安县地。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即南唐保大十三年,武安场改建为县,命名为长泰县,属清源军仍为南唐留从效据地。县治设于县境南部(即今之县城)。

宋建隆三年(962年),长泰县隶清源军泉州,为陈洪进据地。

乾德二年(964年),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仍为陈洪进据地。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陈洪进纳土复为州,长泰属威武军泉州。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四月,陈洪进以漳、泉二州归宋,长泰始归宋,属威武军泉州。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因长泰距泉州三百余里,征粮运输不便,由杨海等人,请于泉州太守林金吾,奏准朝廷,割长泰归漳州,隶威武军。

雍熙二年(985年),长泰属福建路漳州。

2021年,撤销长泰县,设立漳州市长泰区。

八、南靖县

元至治元年(1321年),以龙溪县西乡(龙泉乡)为主、龙岩县南部、漳浦县北部些地区,置南胜县。初设治所于今平和县南胜镇大寨山南麓,后因军事防务需要,于至元年间迁治至琯溪之阳(今平和小溪镇旧县村),至正十六年(1356年)再迁至靖城镇并更名为南靖县。该县历属漳州路、漳州府及汀漳道,辖境涵盖今平和、南靖、云霄等县地界,其命名存在"军事胜利"与"地理方位"两种说法。靖,取绥靖之意。

九、漳平县

原龙岩县地。设县之前,境有百家畲洞,“四方亡命者多聚其间,最易为乱。宣德正统间尝有江志贤、李乌嘴、卢赤鬓、罗兴进者,相继为乱”。

1471年(明成化七年),福建巡抚据龙岩县民林廷琥等建议奏闻获准,析龙岩县居仁、聚贤、感化、和睦、永福五里置漳平县,属漳州。1536年(嘉靖十五年)划出聚贤里置大田县。

县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独平”之意。其实漳平与平和都有“平定”之意。

清雍正十二年(1734)设龙岩直隶州,辖龙岩、漳平、宁洋三县。

十、平和县

原属南靖。时值闽粤赣边畲乱,王阳明先从平和下手。明正德十二年,以南靖县清宁、新安二里置,初拟名清平县,最后为平和县。王阳明奏立。

十一、诏安县

原属漳浦。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因漳浦县西南(今诏安县一带)寇盗充斥,为加强海防,朝廷调漳州卫后千户所官军前往守御,并将其更名为“南诏守御千户所”。嘉靖九年(1530年),从漳浦县析出二都、三都、四都、五都建诏安县,治所设在南诏千户所左边。

十二、海澄县

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频发,朝廷实施严格海禁。为规范对外贸易,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析龙溪县一至九都及漳浦县二十三都之九图,置海澄县,取“海疆澄静”之意,隶属于漳州府。这是海澄县建制的开端。

1960年,海澄县与龙溪县合并,取两县首字命名为龙海县,县治设于石码镇(今龙海区石码街道)。1993年,龙海县撤县设市(县级),2021年又撤市设区,成为漳州市龙海区。

十三、云霄县

清嘉庆三年(1798年),割漳浦、平和、诏安3县地置云霄抚民厅。民国2年(1913年)改厅为县。

上图:来自《云霄融媒》

十四、东山县

原漳浦、诏安县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东山置铜山守御千户所。明嘉靖九年(1530),建诏安县时,划东山之五都归之。清雍正十三年(1735),铜山守御千户所辖境也归诏安县,东山结束两属历史。

民国5年(1916)5月1日,以东山岛及其周边诸小岛(以上由诏安县析出)和古雷半岛(由漳浦县析出)组建东山县,县治设于第一区(原铜山所城、今铜陵镇)。1950年5月东山解放。1952年9月,从诏安县划入大岛,1955年11月古雷半岛划属漳浦县,1956年县治驻地迁西埔。1988年,县域有东山岛(与大岛已连接)及其周边44个小岛。

上图来自《东山风动石景区》

十五、华安县

龙溪县二十五都及二十三四都部分地。

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龙溪县丞厅移驻华丰,设县丞署。1912年龙溪县设县佐于华丰。1928年置华安县。

印象土楼 姜杰/摄

十六、龙海区

1960年,海澄县与龙溪县合并,取两县首字命名为龙海县,县治设于石码镇(今龙海区石码街道)。1993年,龙海县撤县设市(县级),2021年又撤市设区,成为漳州市龙海区。

作者简介

南州木棉,本名郭联志,字封城,教授、高工。老三届知青。以工为业,生死度外;以史为乐,浪迹田野。

来源:好山好水好生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