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离开大家已有一年光阴,但天山脚下的皑皑雪峰、田间地头的棉海麦浪、校园里挺拔的白杨,以及你们那一张张真挚热情的笑脸,始终清晰地烙印在我的心底。”近日,2025年教师节前夕,山东德州天衢新区德开小学教师杨金桂坐在齐鲁大地的书桌前,写下一封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马雪平
“离开大家已有一年光阴,但天山脚下的皑皑雪峰、田间地头的棉海麦浪、校园里挺拔的白杨,以及你们那一张张真挚热情的笑脸,始终清晰地烙印在我的心底。”近日,2025年教师节前夕,山东德州天衢新区德开小学教师杨金桂坐在齐鲁大地的书桌前,写下一封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三坪农场子女学校的书信。这封饱含深情的信,不仅是对新疆当地教师的节日寄语,更串联起杨金桂一年半援疆岁月里,以教育搭建鲁疆情谊桥梁的温暖故事。
2023年2月,带着对边疆教育的热忱,杨金桂告别熟悉的讲台,远赴新疆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教育援疆之旅。
初到三坪农场子女学校,她发现学生周末作业完成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孩子周末无人看管,作业没人督促,有的甚至一整天只能写一个字。”了解到部分孩子因单亲、留守等原因缺乏家庭辅导,杨金桂萌生了陪孩子们过周末的想法,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鲁兵之家——周末悦课堂”正式成立。每周六,她带着孩子们读书学习,开展玩转奥数、红色故事分享、中华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为学生们打造了丰富多彩的周末时光。
单亲家庭的孩子小杰(化名)是这里的第一批学生,他的妈妈既要照顾两个孩子又要打工,根本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和生活。“刚来时小杰性格特别内向,不怎么说话,作业也常常落一大截。”杨金桂格外关注这个沉默的小男孩,不仅帮他补功课,还经常和他聊天。一个多月后,小杰的妈妈特意找到杨金桂,激动地说:“杨老师,太感谢您了!孩子回家愿意说话了,还会主动跟我讲周末学了什么,像变了个人似的。”一学期后,小杰不仅学习成绩提升,还被评为班级“最优进步生”,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除了课业辅导,杨金桂还发现,学校里几个像小杰一样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有的在课堂上调皮,甚至影响老师的正常教学。作为分管德育、少先队及团委工作的副校长,她推出“心灵之约”活动,利用每周五下午两节课时间,和这些孩子谈心、做游戏、讲名人励志故事,还带着他们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做沙盘游戏。经过三四个月的陪伴,几位同学有了明显转变,久而久之,杨金桂成了孩子们心目中亲切的“德州妈妈”,而这个称呼也成了杨金桂在援疆教育工作中最温暖的“勋章”。
在杨金桂看来,教育援疆不能只做短期的教学补给,更要聚焦长远。她积极牵头搭建鲁疆两地教育交流的桥梁。每学期鲁疆两地学校都会开展“空中课堂”直播交流。通过“空中课堂”,三坪农场子女学校与德州天衢新区德开小学、陵城区西关小学、乐陵市铁营镇桑庄小学等校开展联合教研,两地教师同上一节课、共研教学方法。“杨老师教学严谨、知识渊博,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技巧。”当地教师马雪双在杨金桂的指导下快速成长,去年还获得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二等奖。
即使2024年8月结束援疆支教工作,返回德州的杨金桂也始终没有断开与三坪农场子女学校的联系,她没有退出班级及工作群,时常通过群消息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每年教师节前,都会给孩子们准备爱心礼物;还牵头组织两地学校开展“手拉手”书信活动,让这份跨越山河的情谊延续下去。
“今年是我从教以来的第29个教师节,也是和新疆孩子们共度的第3个教师节。”在信中,杨金桂写下对孩子们的期许:“希望你们永远铭记兵团先辈们的奋斗历史,将‘兵一代’‘兵二代’的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锤炼品格,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兵团建设重任的时代新人。”写完这封信,杨金桂发了朋友圈留作纪念,很快她的朋友圈被来自新疆的留言填满:“杨老师,欢迎你再回三坪来做客!”“德州妈妈,我们好想你!” 看到大家的留言,杨金桂很是感动,“我只是做了一名援疆教师该做的事,却收获了最珍贵的情谊。”杨金桂说,她愿做一座“微小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兵团、关注边疆教育,让鲁疆两地的情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代代相传。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