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生活喧嚣四起,庄子告诉我们:“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说话要顺其自然,恰到好处。水深的河寂静,博学的人谦逊。如果说能言善辩是一种机敏,那么懂得沉默,则是另一种更具睿智的成熟。
有人说,每一个中国人的行囊里,都藏着一本《庄子》。今天的《倾·听》我们夜读庄子,寻找内在逍遥。
当生活喧嚣四起,庄子告诉我们:“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说话要顺其自然,恰到好处。水深的河寂静,博学的人谦逊。如果说能言善辩是一种机敏,那么懂得沉默,则是另一种更具睿智的成熟。
一个人的成熟,往往从沉默开始。
我们都听过《庄子·达生》中“呆若木鸡”的故事。纪渻子为周宣王训练斗鸡,历经四十天,直到那只鸡“望之似木鸡矣”,其他鸡一见便掉头逃跑。庄子借此点醒我们: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外表凶猛,而在内心的沉稳。
说话亦如此。起初不知,不敢说;后来知一点,说很多;最终懂得许多,却不说了。稻熟低穗,人熟低声。一个人经历越多,言语越收敛,姿态越沉稳。不是没了锐气,而是褪去了年轻的轻浮与张扬。
沉默,也是一种修行。
正如庄子笔下那头对耳边蚊子无动于衷的牛。蚊子来去嗡嗡,牛却始终低头吃草,不为所动。它说:“你来时我没迎,你走时又何须送?”真正成熟的人,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包容万物,却不被扰乱节奏。
老子亦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孔子拜见老子时,见他默立如枯树,却似深渊浩瀚。临别时,老子赠言:“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真正的智慧,往往缄默不言。你的沉默,自有力量。
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不是在懈怠,而是在沉默中观察局势、积蓄实力。苏轼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沉默,是韬光养晦,是以静制动,是一种负重的坚强。
在这个信息纷杂、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庄子的智慧。不说,不代表无知;不言,不等于无力。正如鲁迅所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庄子却不止于静,比如以“大”为美,其所描写的宏大物象,如鲲鹏、大舟、大年、大树、大宗、大冶等等,无不给人以“大”为美的深刻印象。
倾听庄子,能教我们:
在焦虑时能在“丧己于物,失性于俗”中觉醒;
在失意时能于“相忘于江湖”中豁达;
在浮躁时能“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中沉淀。
闻一多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无论从文学、哲学,到处世智慧,庄子的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
而今天,在节奏飞快、压力重重的生活中,有越来越多人重新打开《庄子》,不是逃避,而是寻找——寻找自我,寻找自由,寻找属于中国人的那种“内在逍遥”。
多少人周末关掉手机,去看一朵云、听一阵雨;多少人在“班味”中寻找“游刃有余”的境界;多少人对不必要的事说“不”,回归本心——这些何尝不是庄子的现代回响?
如果我们愿意花一些时间与庄子为友,或许就能学会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在奔忙琐碎中,拓一方精神之境——有风乘风,有海渡海,纵然身陷日常,心仍可游于万仞,自在逍遥。
倾听庄子,
愿你我都能在沉默中积蓄力量,
在喧嚣世界中,修得一片心安。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