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在迪拜打工12年寄回8000万,母亲去探望,见到女儿愣在原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20:24 1

摘要:王丽华坐在老旧的木桌前,手里攥着一本泛黄的银行存折,封皮上的红漆早已磨得模糊不清。

王丽华坐在老旧的木桌前,手里攥着一本泛黄的银行存折,封皮上的红漆早已磨得模糊不清。

她翻到第五页时,手指开始微微发抖,像是被那串数字烫了一下。

存折上记录了女儿李晓雯过去12年寄回的钱,总额赫然写着:“累计到账:¥85,012,600.00”。

她瞪着那串数字,脑子一片空白,整个人僵在藤椅上,像是被钉住了。

王丽华从没认真数过女儿寄来的钱,只知道每个月都会有十几万、二十几万打到这个账户,从没断过。

她想起12年前,晓雯第一次汇款3万块,备注是“给爸妈买点好吃的”,她还笑着打过去电话,女儿却只说“赚了点小钱,别担心”。

最近一笔汇款的备注却变了,写着“妈,别多问,好好照顾自己”,让王丽华心里咯噔一下。

她翻出手机,点开晓雯发来的最后一条语音,声音轻快却透着疲惫,像在掩饰什么。

反复听了几遍,她越听越觉得不对劲,心头涌上一股酸涩,女儿这12年,到底在迪拜过着什么日子?

1

她低头看着存折,回忆起晓雯小时候攒零花钱买围巾给她的画面,喉咙像被什么堵住,说不出话。

“这八千多万……她是怎么赚来的?”王丽华喃喃自语,手指摩挲着存折的破旧封面。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对这个远在迪拜的女儿,几乎一无所知。

李晓雯是王丽华一辈子的骄傲,从小学到高中都是老师口中的“尖子生”,模样清秀,性格沉稳,成绩从不用父母操心。

她高考考进一所顶尖985大学,录取通知书贴在客厅墙上,邻居来串门都要夸上几句。

“你们家晓雯,未来肯定在大城市过好日子,吃香的喝辣的!”邻居的话让王丽华笑得合不拢嘴,心里像揣着一团火,温暖又踏实。

她没什么大志向,只盼女儿能找份好工作,日子比自己过得舒坦。

可一切在晓雯大四那年变了样。

那天,王丽华正在厨房剁鸡,手机叮地一声,收到晓雯的短信:“妈,我毕业后要去迪拜,跟男朋友一起。”

短信还附了一张照片,晓雯站在校园林荫道旁,身边是个肤色偏深的年轻男子,五官硬朗,穿着白色衬衫,笑得很有礼貌。

王丽华愣了几秒,手里的菜刀差点滑落,连忙拨回去,却发现手机关机。

第二天,晓雯在微信上回复,说那人叫哈桑·穆罕默德,是迪拜来的留学生,两人打算一起去迪拜生活。

“我不想留在国内了,妈,那边机会多。”晓雯的声音听起来很坚定。

“你连那边的情况都不清楚,就要跟人跑那么远?你了解他多少?”王丽华急得一夜没睡,劝了好几轮,可女儿态度始终没变。

他们退了一步,说:“那你们结了婚,我再过去见见他家人。”晓雯却支支吾吾,只说“到时候再说”。

没过几天,她已经飞去了迪拜,连毕业典礼都没参加。

头几个月,晓雯还会发消息,说住得还行,就是气候热,语言在慢慢学。

王丽华曾搜过哈桑的名字,只找到几条模糊的社交媒体信息,简介写着“迪拜本地人,喜欢冒险”。

她托大学里的熟人打听,得知哈桑常出入高档餐厅,但从不提家庭背景,让人摸不着底。

晓雯出国前一晚打来视频,背景是个空荡的宿舍,桌上放着一本阿拉伯语教材,她笑着说:“妈,我学会了几句当地话,挺有意思的。”

王丽华却注意到她眼下的黑眼圈,像是好几天没睡好,心里隐隐不安。

出国后,晓雯开始给家里寄钱,先是3万,说是补贴家用,后来变成8万、15万、30万,金额越来越大,备注永远是“爸妈收好”。

王丽华的丈夫李建国起初还高兴,说女儿有出息,知道孝顺。

可渐渐地,两老觉得不对劲,晓雯从不说自己在哪上班,做什么,只反复说“一切都好”。

“她到底干啥工作,能赚这么多?”王丽华问过好几次,晓雯总是笑着说:“妈,你别管,我这边挺好的。”

她越说得轻松,王丽华心里越发沉重。

晓雯的电话越来越少,有时几天不回消息,只发些模糊的风景照或短视频,像是刻意回避。

去年冬天,李建国在院子里突然摔倒,头磕在石阶上,送到医院时已经昏迷。

急诊、住院、插管,王丽华一个人忙前忙后,几天没合眼。

那天夜里,她守在病床边,看着丈夫苍白的脸,嘴角微微抽动,心里像被刀剜着。

她低头看手机,晓雯刚打来50万,备注是“给爸治病用”。

王丽华攥着手机,站了整整一夜,窗外的风呼呼地吹,冷得她直发抖。

她想起晓雯寄回的几件丝巾、一盒香料,还有一张她和哈桑的合影,背景是沙漠,女儿笑得勉强。

照片背面写着:“妈,我会让你们骄傲。”这句话像针扎进她心口。

住院费高得吓人,王丽华翻出存折,犹豫半天没舍得动女儿的钱。

她终于下定决心,要去迪拜,亲眼看看女儿口中的“挺好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

她把户口本、身份证、退休证收拾进一个绿色帆布包,还带上晓雯寄来的邀请函和担保信,一页都不敢落下。

她从没出过国,连飞机都没坐过,心里犯怵,可一想到晓雯那张越来越模糊的笑脸,她就咬牙往前走。

2

王丽华去市里办护照,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柜台是个年轻姑娘,动作麻利,说话像连珠炮。

“您好,第一次办护照吧?去哪儿?”姑娘一边敲键盘一边问。

“我要去迪拜,看我女儿。”王丽华递上资料,手心全是汗。

姑娘翻到邀请函,看到“哈桑·穆罕默德”的名字时,手顿了一下,眼神有点复杂。

“您女儿的丈夫是迪拜人?”姑娘低头问。

“是,她大学同学。”王丽华点头,尽量让自己显得平静。

姑娘轻轻“哦”了一声,翻到住址栏,皱了皱眉:“这地方有点偏,在外城区,主要是劳工区,条件不太好。”

“不太好是啥意思?”王丽华追问,心跳快了几分。

“就是生活条件简单,您年纪大了,得多注意安全。”姑娘语气轻,但王丽华听出了弦外之音。

她想起排队时,旁边窗口有人提迪拜的劳工签证,说“中介费贵,工地活儿累”,让她心里更慌。

她试着问能不能查女儿的入境记录,得到的答复是“需要本人授权”,她只能作罢。

签证中心是个戴眼镜的男职员,翻着担保信,念到“哈桑·穆罕默德”时,突然停下。

他起身走进旁边的办公室,门没关严,王丽华听到他低声说:“这名字是不是跟之前劳工营的案子有关?”

另一个声音回答:“有点像,我查查档案。”

王丽华心跳得像擂鼓,攥紧了帆布包的带子。

几分钟后,男职员回来,笑着说:“没问题,资料齐全,一周左右出签。”

“那个名字,有啥不对吗?”王丽华忍不住问。

“没事,常见名字,系统有时候会搞混。”他笑得自然,可王丽华却觉得背脊发凉。

从签证中心出来,天已经黑了,她站在公交站牌下,风从高楼间吹过,夹着灰尘。

她又翻出担保信,盯着“哈桑·穆罕默德”这几个字,周围的英文她看不懂,但越看越觉得冷。

她突然意识到,这个所谓的“女婿”,她对他一无所知。

王丽华要去迪拜的事,很快在小区传开了。

她本不想声张,但每天跑去复印资料、拍证件照,总会被邻居撞见。

那天,楼下的张婶和老赵敲门,脸色不太自然。

“你家晓雯12年没回来,你突然要去,她同意了吗?”张婶一进门就问。

“同意了,说会接我。”王丽华泡了两杯茶,放在茶几上。

老赵叹气:“不是多嘴,丽华,迪拜那边有钱人住豪宅,工人住的地方水电都不稳,你可得小心。”

“她要是真过得好,咋一次家都不回?”张婶皱着眉补了一句。

王丽华笑笑:“她可能觉得路远,怕我累。这次我自己去,也不想让她折腾。”

张婶拿出一张旧报纸,上面写着迪拜外籍劳工被中介骗的新闻,说很多人签了高薪合同却被困在恶劣环境。

老赵回忆起晓雯寄回的第一箱礼物,里面有本阿拉伯语字典,夹着一张写满单词的便笺,像是赶时间学的。

临走前,张婶说:“你把地址留一份贴门后,万一有事,我们好找大使馆。”

老赵补了一句:“到了那儿,觉得不对劲就赶紧回来,命最要紧。”

王丽华点头,声音很轻:“知道了。”

3

下午,门又被敲响,门口站着个穿白色T恤的年轻女孩,背着双肩包,显得有点拘谨。

“王阿姨,我是周静,晓雯大学时的室友,您还记得我吗?”女孩笑着说。

“记得!你来家里吃过饺子!”王丽华连忙让她进屋。

周静坐下,捧着茶杯,犹豫了半天才说:“阿姨,我听说您要去迪拜看晓雯,所以特意过来。”

她顿了顿,声音低下去:“有些事,我觉得您得知道。”

“啥事?”王丽华心头一紧。

“晓雯大学时的男朋友,哈桑·穆罕默德。”周静点点头,像是斟酌着怎么说。

“他在学校挺特别,成绩一般,但总有办法让老师高看他,八面玲珑,可就是让人觉得有点……不踏实。”

“他跟好几个女生走得近,后来都闹翻了,学校却从没处分他。”周静的声音更低了。

“我们劝过晓雯,说这人不靠谱,可她说他很体贴,跟国内男生不一样。”

周静掏出一封晓雯大学时写的邮件,提到哈桑带她去高档餐厅,送她昂贵的项链,说那是“投资未来”。

“她后来不来聚会,课也不上了,连保研都放弃了,交完论文人就走了。”周静叹气。

“我们以为她出国了,可她连毕业典礼都没参加,消息也回得少,只发些模糊的风景照。”

王丽华听着,手指在茶杯边敲了敲,脸上的笑早就没了。

周静递上一张纸条:“这是我的电话,还有几个同学的,您到了迪拜要是有啥需要,随时找我们。”

她站起身,朝王丽华鞠了一躬:“我希望您看到的是个过得好的晓雯,但也希望您多个心眼。”

门关上时,天色已经暗了,王丽华攥着纸条,眼神落在担保信上,心像被什么压着。

飞机中午11点降落在迪拜,阳光刺眼,像要把人烤化。

王丽华拎着帆布包,站在候机大厅,等了快半小时,差点以为晓雯不会来。

“妈!”一声喊让她猛地回头。

她一眼认出李晓雯,穿着灰色长袍,头发随便扎在脑后,脸瘦得颧骨凸出,皮肤比记忆里黑了不少。

晓雯的眼神闪过一丝紧张,随即挤出一个僵硬的笑:“你站这么远,我差点没找着。”

王丽华想抱她一下,晓雯却侧身接过行李:“车在外头,挺晒的,走吧。”

她注意到晓雯的袖口磨得发白,鞋底沾着黄沙,像是刚从工地回来。

机场外的热浪混着香料和汽油味扑面而来,晓雯带她走到一辆灰色旧皮卡,车门有划痕,贴膜都翘边了。

“这是你家的车?”王丽华试探着问。

“借的,这边打车麻烦。”晓雯低头开门,语气平淡。

4

车里闷热,座椅套破了个洞,空调吹出夹杂灰尘的冷气。

王丽华看到副驾座椅下有本破旧笔记本,封面写着阿拉伯文和英文混杂的单词。

她想问,却见晓雯握方向盘的手指微微发抖,像是压着什么情绪。

车开出机场,高楼渐渐变成杂乱的市场,再到一片低矮的平房区,电线密密麻麻,路边堆着废金属。

“你住这附近?”王丽华小心问。

“稍微偏点。”晓雯没抬头,眼睛盯着路。

“你平时忙啥?”王丽华试着找话说。

“翻译,跑腿,杂七杂八。”晓雯的回答短得像在敷衍。

王丽华看着窗外,有男人搬砖,孩子光脚追着破球跑,房子像是临时搭建的。

她没想到,晓雯口中的“挺好的”,是这种地方。

“你爸最近腿不好,走路得拄拐,老念叨你。”她又试着说。

“我知道。”晓雯语气平淡,手握方向盘更紧了。

“你咋不回来看看?”王丽华忍不住问。

晓雯沉默几秒:“回来一趟太折腾,爸不是不让我出国吗?你这不是来了。”

车里安静得让人发慌,阳光透过脏兮兮的玻璃,打在晓雯脸上,照出她脖子上高扣的衣领。

“你咋瘦这么多?”王丽华皱眉问。

“这边热,吃不惯。”晓雯轻描淡写。

“不是说他家条件挺好吗?咋住这儿?”王丽华压低声音。

“临时住的,他出差了。”晓雯答得太快,像背好的台词。

王丽华没再问,但心里已经翻起了浪。

晓雯的住所是个老旧公寓,楼道没灯,墙皮泛黄,贴满乱七八糟的广告。

屋里一股霉味,混着油烟和香料,沙发塌陷,茶几腿用书垫着,角落堆着几个编织袋。

“你先坐,我给你倒水。”晓雯说完进了厨房。

王丽华站在门口,鞋没脱,眼睛扫过屋子,像是走进一个陌生的世界。

她发现茶几下有几张账单,写着水电费和房租,拖欠了好几个月。

墙角有个锁着的铁盒,标签上写着“Hasan - Docs”,她没敢碰,心里的疑惑更重。

冰箱里只有几盒速冻饼、一袋奶粉和一块标着阿拉伯文的奶酪,橱柜里是几包速食面和一瓶过期调料。

“你平时吃啥?”王丽华问。

5

“这边外卖方便。”晓雯低头洗碗,背影僵硬。

王丽华看到冰箱里一瓶果汁,标签写着哈桑的名字,脑子里闪过程静的话,哈桑似乎总和“钱”有关。

“你寄回来的钱,到底哪来的?”她终于问出口。

“妈,别问了,安心住几天就回去。”晓雯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王丽华没再追问,但她知道,女儿的生活跟她说的“挺好”差得太远。

她收拾茶几时,摸到一个硬邦邦的遥控器,背面贴着英文标签“Auto Shutter Control”。

她正想问,屋外突然传来“砰砰砰”的响动,像木头砸在地上。

晓雯手一抖,水都没擦就跑出来,朝猫眼看了一眼,飞快拉开门锁。

门外站着三个男人,肤色深,穿着背心和拖鞋,一个拎着沾泥的木棍,另一个嚼着口香糖。

他们瞟了王丽华一眼,其中一个笑着说了句阿拉伯语。

晓雯用同样的语速回了几句,声音压得很低,那几人哄笑一声,拍了拍她肩膀走了。

“他们是谁?”王丽华问。

“邻居,工地上的,来拿东西。”晓雯眼神飘忽。

“你看起来像怕他们。”王丽华盯着她。

“这边人杂,我不想让他们知道你是外地人。”晓雯咬了咬牙,没看母亲的眼睛。

王丽华听到楼下传来低沉的笑声,夹着金属碰撞的声音,像是有人在搬重物。

她悄悄走到窗边,看到那几人站在一辆货车旁,指着楼上指指点点。

她心跳加速,赶紧关上窗帘,感觉这屋子像个陷阱。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王丽华就醒了,屋里安静得像没人住过。

6

晓雯不在,桌上留了张纸条:“去买东西,冰箱有吃的。”

王丽华打开冰箱,看到几盒速冻饼和一小块奶酪,电磁炉油腻,锅底焦黄。

她坐回沙发,看着昨晚没喝完的水杯,杯沿有道口红印,不是晓雯的颜色。

她转头看向卧室,门虚掩着,床单皱成一团,衣柜缝里露出几件男式衣服。

一条宽皮带搭在衣杆上,磨损得厉害,散发出一股汗味和烟草味。

王丽华走过去,关上门,回到沙发上,心跳得像擂鼓。

快中午,晓雯回来,提着几个油乎乎的塑料盒,脸上有汗,像是刚从很远的地方赶回。

“中午吃这个吧。”她说得随意,但眉眼紧绷。

吃饭时,两人几乎没说话,晓雯低头扒饭,手指攥着筷子,像在压着什么。

王丽华收拾茶几,在沙发缝里捡到一张揉皱的便笺,写着电话号码和一句英文:“Pay by Thursday, or else.”

她不懂英文,但“Thursday”她认得,今天就是周三。

她把便笺塞进口袋,决定等晓雯回来再问。

“你是不是过得没你说的那么好?”王丽华终于开口,声音很轻。

晓雯愣了几秒,没否认也没解释,只是看着她,眼神空洞。

“妈不是来找你麻烦的,我只想知道,你还是不是原来的你。”王丽华叹了口气。

屋里静得像时间停了,窗外的风吹得塑料窗帘鼓了一下。

晚上七点,晓雯说要去楼下帮人翻译文件,“十分钟就回”,让王丽华别开门。

门关上,屋子又陷入死寂,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腥味,像鞋底踩过血没擦干净。

王丽华坐不住,慢慢走向卧室,刚摸到门把手,走廊传来沉重的脚步声。

脚步缓慢,像拖着什么重物,墙壁都被震得微微发抖。

她屏住呼吸,站在原地,脚步声越来越近,停在门口。

门锁“咔哒”一响,门被推开,一只穿皮凉鞋的脚踏进来。

王丽华僵住,整个人像被冻住了。

那人抬起头,露出脸,是个高大的中东男子,肤色黝黑,穿红黑长袍,胸前挂着铜念珠,额头贴着金属护符。

他眯着眼看她,嘴角浮起一个浅笑,带着股说不出的意味。

王丽华盯着他,心跳快得像要炸开,脑海里闪过一个画面——多年前,她在晓雯的大学开放日见过一个相似打扮的男人,站在礼堂角落,眼神冷冷地扫过人群。

她猛地往后退,脚后跟撞上门槛,骨头像是被砸了一下,痛得她踉跄着撞到墙上。

她手扶住墙,摸到一层冰冷的水泥墙皮,像触到什么死物。

她张嘴想喊,喉咙却像被堵住,恐惧从骨头缝里渗出来,拽出一段模糊的记忆。

缓了好几秒,她才从胸口挤出一句话,声音细得像要断,抖得厉害:“居然是你……怎么会是你……”

来源:尘星无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