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数据显示,至今,西岸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巴勒斯坦人因以色列军队和定居者行动死亡人数接近1000,而以色列人在本土和西岸遇袭死亡则维持在50左右。
巴以冲突自2023年10月加沙战事升级以来,已进入第三个年头,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加强军事存在,巴勒斯坦民众日常活动受限明显。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数据显示,至今,西岸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巴勒斯坦人因以色列军队和定居者行动死亡人数接近1000,而以色列人在本土和西岸遇袭死亡则维持在50左右。
这种比例悬殊凸显长期占领下的结构性问题。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主张巴勒斯坦人民享有自决权,通过政治途径解决争端,避免武力循环加剧平民伤亡。
耶路撒冷北部拉莫特路口作为交通枢纽,早高峰时段车流密集,一名巴勒斯坦袭击者于2025年9月8日晨间接近公交站台,手持武器对准等候乘客群体开火。
枪声响起后,站台人群四散,袭击者未作停顿,直接登上一辆刚到站的公交车,在车厢内继续射击,导致乘客无法及时逃脱。
袭击者选择封闭空间延长射击时间,与2024年10月特拉维夫枪案相比,那次袭击者分头在开放林荫道和轻轨站行动,快速转移造成7人死亡,此次则聚焦公交系统,车内环境限制了受害者躲避,伤亡更趋集中,显示战术向针对性更强的方向调整。
现场目击记录显示,袭击发生后,玻璃碎片散落路面,物品遗弃一地,医护人员抵达时,多名伤者已处于危重状态。遇难者包括中年男子、妇女和青壮年,他们多为通勤上班族或学生,日常出行就这样中断。
袭击者来自约旦河西岸村庄,警方调查指出其携带自动武器,弹夹容量较大,射击节奏密集,这与以往事件中武器来源类似,但绕过边境检查的途径可能有所优化,暴露以色列安保在动态交通点的薄弱环节。
安全人员和一名路人迅速介入,从侧面和后方开火,将袭击者击毙,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这种平民参与对比以往案子,那时多依赖专业部队响应,此次公民防卫作用突出,或反映以色列社会训练水平的提升,但也指出公交内部防护需加强。
如增设监控设备或武装随车人员。哈马斯组织事后发表声明,称此行动回应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压制,这种立场加深双方对峙,却也折射出巴方积累的不满如何转化为零星对抗。
救援工作紧随其后,救护车队运送伤者到附近医院,使用急救措施稳定状况。12名伤者中,多人枪伤深及要害,部分需手术移除弹片,康复过程漫长。
相比2024年特拉维夫事件,那次媒体传播较慢,此次社交平台视频迅速流传,放大公众警觉,推动以色列政府加速调查。
联合国秘书长谴责针对平民的暴力,中国外交部重申反对一切恐怖形式,同时强调根源在于以色列定居点扩张未止,需要国际社会推动公正解决。
哈马斯表态后,巴以舆论分野加剧,巴方视为抵抗,以方定为恐怖。此类事件提醒,和平需基于公正,结束占领是关键步骤。
以色列当局封锁现场,搜索周边建筑,排查潜在同伙,并包围拉马拉郊区村庄,防范连锁反应。目前,警方逮捕东耶路撒冷嫌疑人,医院更新伤者6人危重。
国际谴责涌现,中国呼吁以色列克制,推动两国方案。事件后,耶路撒冷氛围紧张,和谈前景黯淡,但也或促成安保更新。
这起悲剧暴露巴以深层矛盾,968比49的数字不止是统计,更是无数家庭的苦难积累。巴勒斯坦人民追求独立建国的权利正当,以色列安全关切也需考虑,但暴力无法带来持久和平。
联合国数据表明,西岸定居点扩张是导火索,中国多次在安理会提议,推动对话是唯一出路,避免更多无辜生命消逝。
这起枪击虽短暂,却折射长期积怨。登车扫射模式或成新趋势,需警惕。以色列调查深入,哈马斯声明虽未认责,但赞扬加剧对立。中国呼吁,联合国框架下谈判是正途。
来源:2333历史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