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见过那种人,走三步放一声,坐下前还要配个音效,吃个饭像在交响乐现场?也许你会觉得尴尬,甚至下意识地认为:这人是不是肚子有病?可现实可能刚好反过来。
参考文章:中华消化杂志2023年第28期,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布的《肠道气体生成机制及其临床意义》、人民卫生出版社《常见胃肠道疾病诊疗指南》
你有没有见过那种人,走三步放一声,坐下前还要配个音效,吃个饭像在交响乐现场?也许你会觉得尴尬,甚至下意识地认为:这人是不是肚子有病?可现实可能刚好反过来。
“屁多=身体差”?错了,错得离谱。
在临床医生眼里,屁不是“废气”,它是肠道健康的晴雨表,甚至有时比体检报告还要诚实。屁不多的人,真不一定是“安静的健康人”,反倒可能是身体出了点小状况,却没有明显信号。
李先生,四十出头,体重匀称,生活规律。唯一让他烦恼的,就是每天“产气旺盛”。他曾为此遍寻消化科,以为肠子出了问题。医生一番检查后,胃镜正常、肠镜正常、肠道菌群活跃得像春耕农田。反而是他那“屁多”的朋友小赵,整天寡言少动,也不“排气”,检查时却发现肠蠕动迟缓、菌群失调、肠壁通透性异常。这下李先生反而安心了,医生笑着说他是“屁多福人”。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尤其是碳水化合物中的膳食纤维,很多在小肠无法被完全消化。这些“剩饭”就被送进大肠,等待数以万亿计的肠道细菌发酵分解。一旦发酵,就像啤酒厂发酵麦芽一样,产气在所难免。
我们每天平均放屁1020次,放出约0.51升气体。成分包括氮气、氢气、二氧化碳、甲烷和少量硫化物。这些虽听起来“化学”,但都是身体正常代谢的副产品。屁的多少,其实是肠道菌群活跃度的体现。
有人自豪地说:“我一天都不放屁,多清爽!”可医生听了却皱眉。屁太少,可能是肠道活动不正常的信号,比如:
肠道菌群紊乱:没菌,当然也没气;肠道蠕动减缓:肠子动得慢,食物在里面“不发酵”;功能性便秘:排不出东西,当然也没屁;肠麻痹或肠梗阻初期:严重可致命,屁少就是预警灯。在传统医学中,《黄帝内经》早有记载,“气为血帅,行于经络,若气不通,百病生焉。”屁,也是气的一种,排不出,气滞血瘀,疾病随之而来。
不能一刀切地说屁多就是好,也不能说屁少就是坏。医生判断需结合症状、病史和生活习惯。屁的异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要警惕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肠易激综合征,甚至胰腺功能不全。比如宋代医学家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到“肠鸣而腹满,乃脾虚不运”,暗合现代对肠道胀气的解释。
这可能是蛋白质摄入过多、肉类消化不良,或者是肠道有害菌过度繁殖。现代人高蛋白饮食盛行,尤其是健身人群,屁臭成为“副作用”。
这类人往往肠道菌群结构较好,食物中纤维丰富,肠道功能活跃。这类人多数健康,甚至预防便秘、肠癌风险更低。
说得直白点,屁反映的是你肠道里那些“微型居民”的生存状态。善菌多了,屁可能多但不臭;坏菌横行,那就是“毒气弹”发射阵地。
现代营养学提出“菌群-脑轴”的概念,肠道气体异常,可能影响情绪、睡眠和免疫力。而中医则讲“肠为传化之腑”,气滞则百病丛生。
唐代玄宗年间,有位御医名叫张慎言,曾因能通过屁味判断患者病因,被誉为“气诊神医”。他记录过一次“屁如腐鱼腥者,肠热生虫”,用藿香、厚朴、木香等药调理,竟三日痊愈。
而近代一位女作家在日记中提到丈夫“屁如鼓乐”,以为是肠胃病,结果查出只是吃了太多红薯。红薯、豆类、洋葱、燕麦等高发酵性食物,是“产气大户”,健康人吃了自然“交响曲”一整天。
1. 吃得聪明
少量多次摄入豆类、红薯、洋葱、苹果等高纤食物。别猛吃,肠道受不了。
2. 管住嘴,不乱嗑空气
吃饭说话、嚼口香糖、喝汽水,都会让空气钻进肚子,屁量翻倍。
3. 动起来,肠子才有劲儿排气
饭后散步不是老年人专属,肠蠕动靠运动激活。坐一天不放屁,不是你稳,是你肠子懒。
4. 适度补益脾胃,调理气机
中医讲“脾主运化”,气机不畅则生风。陈皮、山楂、炒麦芽,都是调气良方。肚子总胀气、屁多又臭者,可试试《脉经》中提到的“理中汤”做基础调整。
别再对屁“避之如瘟”,也别把它视为笑话。它是你身体的“内部播报员”,在用最原始的方式提醒你:吃得对不对,肠子累不累,菌群有没有在“打架”。
别强忍,也别嘲笑,认真听它“放”的每一声,你会知道:屁很多时候,比你自己还了解你自己。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马医生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