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位于河口区新户镇的顺为海洋科技(山东)有限公司,目之所及,养殖场水域辽阔,渔船点缀其间,一幅蓬勃的蓝色产业画卷徐徐展开。这家成立于2023年的民营科技企业,正以“生态优先、陆海统筹、科技引领、三产融合”为发展思路,在海洋经济的蓝海中稳步前行。
走进位于河口区新户镇的顺为海洋科技(山东)有限公司,目之所及,养殖场水域辽阔,渔船点缀其间,一幅蓬勃的蓝色产业画卷徐徐展开。这家成立于2023年的民营科技企业,正以“生态优先、陆海统筹、科技引领、三产融合”为发展思路,在海洋经济的蓝海中稳步前行。
怀揣对海洋事业的满腔热忱与不懈追求,大学毕业后的许家磊,便投身于创业浪潮。河口区新户镇47公里的海岸线、70万亩的浅海滩涂资源,为企业发展海洋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这份“蓝色本钱”,许家磊带领企业整合资源,不仅联合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研究所等7家科研单位,共建省级创新平台——山东省滩涂贝类生态化开发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还规划建设5000公顷海洋牧场,打造集贝类底播、筏式养殖、多功能平台、大型智能网箱、休闲垂钓于一体的海洋牧场综合体,让“蓝色国土”释放更大价值。
作为从传统捕捞转型而来的企业,顺为海洋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明白“向深蓝”必须靠创新驱动。“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渔民’的运营模式,加上工厂化养殖技术,让我们实现了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海洋产业的跨越。”许家磊介绍,企业秉持“建平台、引人才、落项目、促发展”的科技创新思路,除与国内顶尖海洋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还先后建成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东营市刺参育种与生态养殖重点实验室(筹)等研发平台,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10余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研发经费占比超10%,用科技为“向深蓝”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顺为海洋科技(山东)有限公司的“向深蓝”之路成果丰硕。公司不仅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还拥有确权海域100000亩、苗种繁育中心30000㎡、养殖基地5000亩、科研中心3000㎡等完善设施,是全市陆海统筹面积较大的渔业企业之一。其海洋牧场被认定为“山东省海洋牧场示范区”,牧场产品中,文蛤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刺参获评有机食品,青蛤、竹蛏、毛蚶则是无公害农产品。在产能上,公司年产滩涂贝类产品20000余吨、刺参苗种20亿头、成品刺参30万斤,2023年-2025年耐高温刺参苗种年产量稳定在20亿头以上,东营市市场占有率超50%,有力推动了全市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还先后荣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等荣誉称号,手握30项授权专利。
“展望未来,我们将以‘顺天道、为海洋’的企业愿景,朝着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目标迈进。”许家磊说,企业将聚焦海洋种业、智慧渔场、精深加工与高值利用、海洋文旅四大板块,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持续发力,在“走向深蓝”的道路上书写更多精彩篇章。(大众新闻记者 孙乐佳)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