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秋风拂过长塘镇的田野,青秀区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便裹上了一层温柔的金纱。沉甸甸的稻穗低垂,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微风拂过,稻浪轻涌,空气中也弥漫着淡淡的稻香——这里的水稻,熟了!
当秋风拂过长塘镇的田野,青秀区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便裹上了一层温柔的金纱。沉甸甸的稻穗低垂,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微风拂过,稻浪轻涌,空气中也弥漫着淡淡的稻香——这里的水稻,熟了!
近日,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的水稻收割工作热火朝天进行中。收割机在田垄间前行,“轰隆隆”的声响成为秋日热闹的背景音,稻穗卷入机器,顷刻间变成饱满的稻谷倾泻而出。这是长塘镇丰收的图景,每一粒稻谷都凝聚着汗水与期待。
据了解,今年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的水稻种植面积达1000亩。目前,部分地块的稻谷已完成收割,饱满的谷粒正等待晾晒和归仓。据目前的收成情况,预计今年水稻平均亩产干谷507.56公斤,将创下历史新高。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离不开长塘镇上下对粮食生产的精心守护。
为实现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的稻田年年丰产、岁岁增收,长塘镇始终坚持“精耕细作”。早在春耕时节,工作人员便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耕地撂荒核查,完成耕地撂荒整治30亩。上半年进行渠道清淤修复6.5公里,投入农机具3200台次,维修抽水泵站2座,累计抗旱浇灌面积1.2万亩,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让每一寸耕地都物尽其用。
在作物种植与农户保障上,长塘镇通过多项措施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2025年上半年,核实耕地补贴面积2.76万亩,涉及补贴资金24.05万元;深入开展“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整治,完成耕地恢复110亩,推动181.97亩“旱改水”项目地块移交管护;稳步推进长塘镇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做好前期宣传动员。这些举措让农户种粮有保障、增收有盼头。
稻浪滚滚的丰收季,也是未来的“播种季”。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将继续加快专业队伍建设,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人才的储备。同时,科学推进土地整治,引进先进农业技术,让传统稻作种植“提档升级”,不仅要让粮食产量更高、品质更好,还要把金色的稻田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有机融合,让这里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的 “粮仓”,更成为能让人看得见田园风光、闻得到阵阵稻香的诗意画卷。
目前,园区计划于11月中下旬种植油菜花1500亩,预计到2026年2月至3月油菜花期时,将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赏花,为长塘镇带来丰富商机,进一步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来源:南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