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的9个流言,一次说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9 18:48 2

摘要:甜味剂会欺骗大脑,让人吃更多糖; 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 孩子糖吃多了会近视……

甜味剂会欺骗大脑,让人吃更多糖; 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 孩子糖吃多了会近视……

糖与甜味剂此类说法

是真的吗

9月7日

在2025食品与健康传播大会上

专家就九大“甜蜜”流言

进行了科学解读

解读专家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 钟凯

流言1

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

✅正解:摄入过多糖分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但糖并不是2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

糖并不是2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但摄入过多糖分或能量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肥胖,进而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多因素相关。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天添加糖摄入控制在50克以内,最好是25克以内。高血糖人群和糖尿病人应当遵医嘱控制血糖,日常饮食需注意控制糖和淀粉类食物的摄入。

预防2型糖尿病的关键在保持健康体重,建议大家定期称体重、量腰围,提醒自己做到合理膳食、积极运动。

流言2

吃甜食会龋齿

✅正解:食物残渣在口腔长时间停留是龋齿主要诱因。

流言3

小孩子糖吃多了会近视

✅正解:没有可靠证据表明高糖饮食增加儿童近视风险。

遗传因素和长时间近距离用眼(<20cm)是近视的主要原因,儿童青少年要养成良好用眼习惯,保证充足户外活动,定期检查视力并及时干预和矫正;多动症与遗传及神经发育异常相关,睡眠不足、微量营养素缺乏或高刺激环境是常见诱因。

儿童有活泼好动的天性,未必是多动症,糖与儿童多动症也无直接关联。不过,婴幼儿及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口味偏好及超重肥胖会影响终生健康。应加强对孩子的饮食管理,比如添加糖控制在每日25克以内,3岁以前尽量控制添加糖。

▲ 千库网授权图片

流言4

糖会让人上瘾

✅正解:吃糖不存在强迫性渴求或戒断反应。

流言5

水果糖分多,要少吃

✅正解:“减糖”主要针对的是食物中额外添加的糖,不包括新鲜水果。

吃起来甜的水果未必糖分高,比如西瓜含糖量通常在5至8%左右。吃起来不甜的水果也可能糖分不低,比如火龙果的糖分以甜度低的葡萄糖为主,其实含糖量超过10%。

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营养密度高,增加果蔬摄入有助于降低肥胖和慢性病风险。

中国人均水果摄入量严重不足,正常人建议每天吃半斤左右,糖尿病人可遵医嘱适量吃水果。此外,鲜榨果汁、纯果汁、果干均不能代替水果。

流言6

果糖导致高尿酸和脂肪肝,还促肿瘤

✅正解:“高果糖饮食不健康”的核心不在“果糖”而在“高糖”。

流言7

“无糖”不等于真的没有糖

✅正解:无糖对于消费者健康而言,就是没有糖。

“无糖”或“0糖”是食品标签上用于描述其营养特征的术语。“无糖”在国家标准中有严格定义,指100克或100毫升食品中的糖含量低于0.5克。营养学意义上的“无糖”和绝对意义上的“无糖”在健康方面没有实际差异。因为即使仍有微量糖,其对糖或能量摄入的贡献也极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不必钻文字的牛角尖。类似的还有“0反脂”“0卡/能量”“0脂肪”。

糖尿病人选择“无糖”食品还应关注是否有可升糖的配料,如面粉、麦芽糊精等。“0蔗糖”通常是因为有其他糖,如果糖、葡萄糖、麦芽糖等。营养标签的新国标(GB28050)实施后,糖含量必须明确标注,消费者可注意查看。

流言8:

甜味剂会干扰胰岛素分泌、欺骗大脑,让人吃更多糖、更容易得糖尿病和肥胖

✅正解:甜味剂提供的能量低于同等甜度蔗糖,健康饮食应主动控制对甜味的过度偏好。

流言9:

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致癌?三氯蔗糖破坏肠道菌群?赤藓糖醇导致血栓?

✅正解:各国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已将对甜味剂不利的“证据”一并纳入考量。

食品添加剂的批准与使用是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甜味剂也是国际食品法典以及欧盟、美国、日韩、澳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允许使用的品种。

目前有关甜味剂的争议性研究常存在实验设计缺陷、混杂因素难以排除等问题,但传播时常常避而不谈。各国管理部门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这些对甜味剂不利的“证据”也一并纳入考量,但并未影响最终的评估结论。

“最新研究”“顶刊论文”容易引发公众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正确。应追溯原文,审慎解读,尤其应关注论文的“讨论”部分。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李建

编辑/裴莹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76

来源:弗希的健康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