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91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怎么才刚起床,就感觉像熬了一个通宵?”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验,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却头昏脑胀、情绪暴躁、注意力涣散。长期失眠不是“小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成为多种慢性病的“导火索”。
一开始你可能只是轻微入睡困难,久而久之,却可能发展为慢性失眠症,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情绪障碍、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别忽视失眠,更别“硬扛”过去。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彻夜未眠才叫失眠,但医学上对失眠的定义更为明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指出:
失眠症是指持续至少三个月,每周至少三次,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同时伴随白天功能损害的睡眠障碍。
简单来说,失眠不仅是“睡得少”,更关键的是“睡不好”,以及“影响到白天的状态”。
而在现实生活中,失眠人群远比想象得多。据《2022年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超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慢性失眠患病率达15%~20%,女性和老年人更是“重灾区”。
你有没有试过,明明很疲惫,但一躺到床上,脑子却开始“开大会”?这种情况,其实和身体的神经系统紊乱有关。
人体的睡眠由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尤其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一旦工作、学习、情绪等因素使大脑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就会导致入睡困难,夜间易醒,睡眠浅等问题。
失眠,其实是一种“神经系统的慢性疲劳”。你以为自己是压力大,其实身体已经在“报警”了。
长期失眠可不仅仅是白天没精神那么简单。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失眠可能成为多种疾病的“诱因”。
1.心血管疾病风险翻倍
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失眠者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近2倍。
2.情绪障碍呈上升趋势
失眠与焦虑、抑郁呈双向关系。短期失眠可能诱发情绪问题,长期焦虑反过来又加重失眠。
3.免疫力下降,代谢紊乱
睡眠是身体修复自我的重要时间段。研究发现,连续多日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细胞活性下降,糖代谢紊乱,肥胖、糖尿病风险显著上升。
4.认知能力大幅下降
长期失眠会让大脑皮层的“清道夫”——小胶质细胞活动受阻,影响记忆、学习力和注意力集中,严重时甚至加速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
很多失眠者会陷入一个误区:晚上越睡不着,越着急;越着急,反而越清醒。这其实是典型的心理性失眠。
长期失眠会让人对“睡不着”产生恐惧,结果大脑在该放松的时间里反而越发警觉。这时,不是身体不想睡,而是大脑“太清醒”了。
所以,与其焦虑,不如管理情绪,调整节奏。
大多数人面对失眠,都选择“忍一忍”,或者靠手机、酒精来“催眠”。但这些方式只会越陷越深:
· 刷手机刺激大脑皮层,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入睡更难;
· 喝酒虽然能催眠但会打断深睡眠阶段,第二天更疲惫;
· 长期依赖安眠药容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不是长久之计。
真正科学的做法,是从根源上改善睡眠质量。
1.固定作息,建立生物钟
每天固定时间起床、睡觉。即便周末,也不要大幅度睡懒觉。
2.睡前90分钟远离电子屏幕
手机、电脑等蓝光设备会干扰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
3.适度运动,但别太晚
中午或傍晚运动30分钟有助于改善睡眠,但睡前两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
4.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昏暗、温度适宜。枕头、床垫选择也很关键。
5.尝试助眠食品
比如:牛奶、香蕉、燕麦、坚果等富含色氨酸,有助于分泌褪黑素。
慢性失眠症需要规范治疗,不是心理调节就能解决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推荐:
· 认知行为疗法(CBT-I):目前公认最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式;
· 短期药物干预:如非苯二氮卓类安眠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联合治疗:若合并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可联合抗抑郁药物。
别再把失眠当小事,它可能是你身体健康的“转折点”。
你以为你撑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其实只是硬撑着度过了一个“健康透支日”。
长期失眠不仅让你变得情绪暴躁、效率低下,更可能埋下慢性病的隐患。别再“熬”,现在就开始“睡个好觉”。
参考文献:
1. 中国睡眠研究会. 《2022年中国睡眠研究报告》.
2. 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
3. Sofi F, Cesari F, Casini A, et al. Insomnia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meta-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14.
4. 徐文涛, 李彦. 失眠与免疫功能关系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0.
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睡眠健康专题.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文说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