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三个着力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16:59 1

摘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主体,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育人重担和根本使命,需要自觉强化教育管理能力。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很多新任务、新要求与新挑战,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主体,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育人重担和根本使命,需要自觉强化教育管理能力。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很多新任务、新要求与新挑战,高校辅导员只有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找准工作着力点,才能做好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学习辅导、情感关怀、就业指导、人格重塑等各项工作,以高度的使命自觉和高水平的业务能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要从细小之处着手,找准“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要从细小之处着手,在日常管理中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联系,明确工作重心和工作重点。高校辅导员应通过日常管理、班级活动、谈心谈话、走访调查、观察接触等手段,了解掌握学生实际需求,明确获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和卡点,并将其记录在册,为后期开展精准思政工作提供依据。同时高校辅导员还可充分利用新兴技术精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接受偏好,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如高校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以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支撑构建起的智慧管理系统和平台,实现对学生在校期间行为轨迹、生活数据、学习数据的动态监测,建立“一人一策”的学生关爱台账,对学生需求进行智慧化管理,既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又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找准“切入点”,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在补齐业务短板中开创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学习中,通过主题工作坊、集中培训、线上研学、业务督导、主题培训班等各种渠道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坚持践行育人初心,掌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理论要点和工作要点,明确岗位认知和使命自觉,从而真正做好思政教育工作。找准“切入点”,要把准时代脉搏,推动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各类新闻媒体,关注最新理论成果、会议要点、社会热点、世情国情、网络舆情,以及学生群体普遍关注的创新创业、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学业压力、升学求学等各类热点话题,认真梳理思政理论知识与热点舆情之间的理论契合点,在理论支撑点与实际需求间建立联系,从而既可达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诉求的目的,又可提升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应用性、实践性的认知。

优化内容资源供给,找准“创新点”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始终,高校辅导员应以高度的使命自觉,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找准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点”,以创新思维主导思政教育,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将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互联网时代下,可视化、强交互、实时化、个性化的网络教学备受广大青年学子的青睐。因此,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在优化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找准“创新点”,要以创新性思维主导内容资源的优化供给。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数字思政一站式综合服务云平台”“高校辅导员网络学院”等,搜集大量与学生实际需求和内容期待相一致的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包括在线课程、电子教材、教学视频、精品案例、重要文章与论述摘编等,用于丰富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资源。找准“创新点”,要以创新性平台优化思政教育服务水平。高校辅导员可充分利用各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等智能平台,实现智能化的活动设计和内容搜集,帮助辅导员设计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方案,以提升工作效率。高校辅导员还可充分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搭建一个网络思政学习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网络思政学习和在线互动。如利用各类雨课堂、慕课APP、网易云课堂等新兴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参与互动交流、案例研讨、在线讲座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网络思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校辅导员还应引入智慧教学平台和AI伴学系统,基于对学生知识薄弱点、重难点等精准把握,自动推送与之能力、学习水平相匹配的课程知识和练习题库,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找准“创新点”,要以创新性话语表达提升思政教育实效。高校辅导员应注重转变话语表达方式,将学科话语、生活话语、大众话语等有效糅合起来,避免理论教学“高高在上”,同时将传统的说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性、案例性、合作式教学,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突出“实践性”

强化辅导员的思政供给能力和服务能力,应突出“实践性”。高校辅导员应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将思政课堂真正打造为“别开生面”的集思想性、教育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政课。

突出“实践性”,要“搞活”思政实践课堂。高校思政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应结合学生实践需求,设计相应实践活动,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联动中,帮助学生不断巩固知识和提升思政素养。因此,辅导员应定期组织开展实践学习,提升实践趣味性。突出“实践性”,要注重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实践联盟育人机制中做好思政育人工作。高校辅导员应加强与地方文化机构、主题教育基地、科研院所、社会机构、基层学校等合作,组织学生开展参观研学、创新创业实践、公益实践、思政宣讲、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等活动,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生动直观的现场教学和情境教学,帮助学生坚定政治认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辅导员可组织学生参观红色主题教育基地,引导学生自觉向革命先辈致敬,自觉传承和赓续红色基因。突出“实践性”,要注重在“日用而不觉”的校园文化实践中做好思政育人工作。依托学生社团,定期组织开展思政相关的党史知识竞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校园宣讲以及主题征文、经典诵读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切身践行中自觉提升情感认同。发挥融媒体传播优势,扩大实践育人覆盖面。辅导员应充分利用“两微一端一抖”等平台发布思政实践相关的主题活动和讨论话题,鼓励学生以个人、小组等方式积极参与“重走长征路线上打卡”活动,以及红色影片、红色微电影、宣传短片拍摄活动,营造浓郁的思政实践氛围,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和长期的文化浸润中,自发以主流价值观念、文化观念为引领,自觉听党话、跟党走。

本文系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21zsszsx026。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