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得从唐朝开元七年说起。有个叫卢生的年轻书生,骑着毛驴赶考途中路过邯郸城。天色已晚,他找了家街边小店歇脚。这小伙子一肚子牢骚,看着自己破旧的衣衫,忍不住对同桌的一位老道士大倒苦水:"寒窗苦读十余年,却连个功名都考不上,这世道真是不公啊!"
各位老铁,今天咱们聊个有意思的典故。都说人生如梦,您可知道,还真有人做了一场梦,就把一辈子过完了?更绝的是,他醒来发现,灶台上的饭还没熟呢!
这事儿得从唐朝开元七年说起。有个叫卢生的年轻书生,骑着毛驴赶考途中路过邯郸城。天色已晚,他找了家街边小店歇脚。这小伙子一肚子牢骚,看着自己破旧的衣衫,忍不住对同桌的一位老道士大倒苦水:"寒窗苦读十余年,却连个功名都考不上,这世道真是不公啊!"
您猜怎么着?那位老道士可不是一般人,正是云游四方的得道高人吕洞宾。吕仙人捋着长须,笑而不语,从袖中掏出一个青瓷枕头:"小友若是困了,不妨枕此物歇息片刻,保你心想事成。"
卢生将信将疑地接过枕头,此时店家正好端来一锅刚煮上的黄米饭。米饭的香气飘来,卢生抱着枕头,迷迷糊糊就进入了梦乡。
这一睡可了不得!梦中他先是娶了貌美如花的富家千金,接着金榜题名,中了进士。从此官运亨通,从县令一路做到节度使,最后居然入朝拜相,权倾朝野。虽然中间也遭过奸人陷害,被贬过官,但总能化险为夷,东山再起。梦里他儿孙满堂,个个成才,活到八十多岁才无疾而终。
正当他在梦中咽下最后一口气时,猛地惊醒过来!睁眼一看,自己还在那个破旧的小客栈里,对面的吕仙人正笑眯眯地看着他。再扭头一看灶台,店家那锅黄米饭才刚刚冒出热气——居然还没煮熟!
卢生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一生的荣华富贵,都不过是枕上一场梦啊!就连做梦的时间,都短得不够煮熟一锅饭。
说到这里,您可能要问了:这"黄粱"到底是啥宝贝,怎么就能成为流传千年的典故?
告诉您吧,这"黄粱"可不是现在常见的高粱,而是一种叫做"黍子"的谷物,去皮后就是金灿灿的黄米。在唐代,这可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煮饭熬粥都香得很。因为它耐旱早熟,还被称作"救荒之谷",相当于古代的"应急粮"。
有意思的是,这种黄米饭煮起来其实用不了太久,差不多半个时辰就能煮熟。可就在这短短半个时辰里,卢生却在梦里过完了一生。这种时间的强烈对比,正是这个典故最妙的地方——您说,咱们追求一辈子的功名利禄,在老天爷眼里,是不是也就跟煮一锅饭的时间差不多?
后来人们就用"黄粱美梦"来形容那些看似美好实则虚幻的事物。明代大文人汤显祖还把这个故事写进了《邯郸记》,让这个典故更加广为流传。
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咱们这些中年汉子。年轻时谁不是卢生?都做过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的美梦。如今到了这个年纪,回头看看,那些争名逐利的日子,不也就像一场梦么?
所以老话说得好:人生在世,富贵如烟,平安是福。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最后考考各位:您小时候吃过黄米饭吗?还记得那种糯糯的口感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的感受!
来源:大嘉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