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车祸后续:女司机妈妈发声,一句话暴露真相,事情不简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16:03 1

摘要:从昨天开始,小米su7在高速上爆燃致3名女生失去生命的的车祸事故闹得沸沸扬扬,多方针对这件事情都进行了回应。

着火当晚现状

从昨天开始,小米su7在高速上爆燃致3名女生失去生命的的车祸事故闹得沸沸扬扬,多方针对这件事情都进行了回应。

小米和雷军第一时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调查结果,但是并没有获得群众的认可,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几天了。

汽车燃烧后情况

女司机的妈妈说的一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也暴露了更多的真相,让我们知道这件事情真的不简单。

那么,女司机的妈妈说了什么?这件事还有什么隐情么?

汽车在燃烧

五天前的晚上,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行驶中撞击隔离带后爆燃,车内三名女大学生不幸遇难。

当晚,这辆小米SU7以每小时116公里的速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车辆处于智驾的模式。

根据后台数据,碰撞发生前2秒,系统曾发出警示,提醒驾驶员接管车辆。

小米su7在燃烧

等驾驶员介入后,车速仍高达每小时97公里,最终车辆失控撞向路边的防护带,并迅速起火燃烧。

由于火势迅猛,车门因高温变形无法打开,附近路人尝试破窗救援未果,车内三名年轻女孩最终未能逃生。

事故现场的视频显示,车辆在撞击后短短几十秒内便被大火吞噬,消防人员赶到时已无力回天。

当事人妈妈回应

三名女孩均为武汉某大学的大四学生,事发时正前往安徽池州参加次日的招考。

涉事车辆是其中一名遇难者的毕业礼物,由男友赠送,根据她的亲友回忆,女孩拿到新车后非常开心,曾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智驾真方便”的动态,没想到短短几周后竟遭遇不测。

事故发生后,网络舆论迅速发酵,各种未经证实的猜测和谣言开始蔓延。

母亲曾多次劝告女儿不要盲目相信智驾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遇难女司机的母亲选择站出来发声,澄清一些不实传言,还直指事故背后的关键问题,呼吁公众关注真相而非无端揣测。

遇难者的母亲之前就多次警告过自己的女儿,不要太信心智驾,这是很危险的,可她的女儿却不以为意,一直说智驾是很安全很方便的。

家属回应

在部分媒体报道和网友讨论中,有人声称涉事女司机“刚拿驾照3个月”,甚至质疑她的驾驶技术是事故主因。

面对这样的质疑,遇难者的母亲也第一时间回应,晒出了孩子的驾照,并表示她的女儿2022年7月就拿到了驾照,到现在已经快3年了,根本不是新手。

家属回应

她进一步补充,女儿拿到驾照后经常驾车出行,甚至多次独自开长途往返武汉和老家,驾驶经验并不匮乏。

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母亲还向媒体展示了女儿的手机导航记录,显示她过去一年内曾多次驾驶数百公里的行程。

这样一来,因为技术问题导致的事故原因,这样的谣言不攻自破。

家属回应

还有一个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说法是,涉事SU7并非遇难者本人的车,而是“临时借来的”。

对于这件事情,母亲表示这辆车是女儿男友送给她的毕业礼物,购车手续齐全,且自交付后一直由女儿日常使用。

母亲无奈地表示,这些毫无根据的猜测不仅对逝者不敬,也让家属承受了额外的心理压力。

家属曝光遇难者的驾驶证

在小米官方发布声明后,母亲对其中含糊其辞的部分提出质疑。

她指出,车企强调“驾驶员需随时接管”,但并未解释为何系统仅提前2秒发出警报,且驾驶员接管后仍未能避免撞击。

“2秒钟够干什么?正常人反应都要时间,更何况是在高速上!”母亲认为,如果预警时间更早,或许悲剧可以避免。

不能过度依赖智能驾驶

她特别提到车辆起火后车门无法打开的问题,母亲强调,家属的诉求并非赔偿,而是希望车企和相关部门彻底调查事故原因,并给公众一个明确的交代。

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如何让消费者真正理解技术的局限性,已成为无法回避的课题。

小米回应

根据现行法规,L2级辅助驾驶仍属于“人机共驾”阶段,驾驶员需全程保持注意力,并在必要时接管车辆。

小米SU7的NOA功能虽然能实现自动变道、跟车等功能,但本质上仍是辅助系统,而非真正的“自动驾驶”。

部分消费者对技术边界认知模糊,甚至误以为“可以完全放手”,此次事故中,驾驶员在最后时刻尝试接管,但为时已晚,反映出人机交互的潜在风险。

汽车智能驾驶

小米SU7采用探测距离200米左右的版本,而高配版则搭载激光雷达探测能力更强,但在营销宣传中,车企往往强调高配车型的先进性能,而低配车型的能力差异则被弱化。

有业内人士指出,纯视觉方案在弱光、逆光等复杂环境下可能出现误判,此次事故是否与此相关,仍需调查确认。

汽车燃烧后现状

遇难者生前曾多次称赞智驾“方便、安全”,甚至在社交平台发布“开车轻松多了”的内容,这种信任可能让她放松警惕,未能及时应对突发状况。

很多网友也批评车企在宣传时过度使用“零接管”“解放双手”等话术,而风险提示则被隐藏在用户手册的角落。

这个悲剧警示公众,哪怕技术再先进,也不能完全替代人的判断。

车企必须清晰标注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风险提示不应仅存在于用户协议,而应在车辆启动时强制提醒。

同时,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理解“辅助驾驶”的真正含义,避免过度依赖技术。

事故发生后,小米创始人雷军公开表态,承诺“不回避责任”,并成立专项组配合调查。

雷军回应

但是这件事情也对他们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事故次日小米股价下跌5.49%,品牌形象面临严峻考验。

这起悲剧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伤痛,更是整个行业的警钟,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应是提升行车安全,而非成为营销竞赛的噱头。

技术可以进步,但生命无法重来,只有当车企、监管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坚守安全底线,才能真正实现“科技让出行更美好”的愿景。

汽车智能驾驶

这件事情也告诉我们,现在车企内部的智能驾驶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安全性,我们一定不要盲目相信智驾的存在。

像这样的事故,车企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在设计时就应该注重安全性能,不要因为考虑成本的问题牺牲安全性能。

雷军回应

我们也相信小米和雷军能够完美的处理这件事情,也希望大家在开车的时候一定要提高注意力,毕竟人命关天。

面对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看法?

信息来源:海报新闻 2025-04-01 母亲曾多次劝告女儿,盲目相信智驾很危险

信息来源:正在新闻 2025-04-01 家属称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路段在修路

信息来源:央广网 2025-04-02 “SU7高速碰撞爆燃”后续:雷军首度发声 小米再回应

来源:言上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