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00后被OpenAI扫地出门,他靠一支基金狂赚47%,华尔街看傻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17:23 1

摘要:可一年后,名字叫 Leopold Aschenbrenner 的少年,却用一份业绩单震碎了华尔街的眼镜,他创立的基金 Situational Awareness 在半年里狂赚47%,规模直逼15亿美元。

2024年4月,硅谷传来一个小新闻:OpenAI把一位年轻研究员扫地出门。

消息并没有掀起什么水花,毕竟大厂离职每天都有,更何况他只是个00后新人。

可一年后,名字叫 Leopold Aschenbrenner 的少年,却用一份业绩单震碎了华尔街的眼镜,他创立的基金 Situational Awareness 在半年里狂赚47%,规模直逼15亿美元。

对比一下:同期标普500涨幅只有6%,科技对冲基金指数也不过7%。

Leopold的成绩,是华尔街平均的七倍,一个刚从OpenAI走出来的年轻人,直接把华尔街老炮儿们拉下了神坛。

01

Leopold出生于德国,少年时期就显露出极强的数学天赋。

19岁,他就拿下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位,研究方向横跨数学、统计和经济。

毕业后,他进入牛津大学的全球优先研究院,钻研技术进步与人类未来。

他的朋友圈也因此和“有效利他主义”(EA)社区打上交道,那是一群热衷于探讨AI风险与人类长远未来的理想主义者。

2023年,Leopold加入OpenAI最神秘的Superalignment团队,直接跟随Ilya Sutskever研究AI对齐问题,可惜,这段经历并不长久。

2024年春天,他因为“泄露安全漏洞”被公司解雇。

坊间传闻,他写过内部备忘录,直言OpenAI的安全防护“形同虚设”,结果惹怒了高层。

更关键的是,在那场轰动一时的董事会政变中,他拒绝签署支持Sam Altman的员工联名信,彻底站到了少数派的一边。

最终,他成了牺牲品。

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沉寂,但他没有,他转身甩出了一篇长达165页的论文《Situational Awareness: The Decade Ahead》,大胆预测AGI将在2027年前后到来,并警告算力、电力、基础设施将成为真正的瓶颈。

这份论文,在硅谷科技圈和投资圈迅速刷屏。

Leopold也从被开除的小员工,变成敢说敢预判的预言家。

论文只是开胃菜,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夏天。

在Stripe创始人兄弟Patrick与John Collison、前GitHub CEO Nat Friedman、AI投资人Daniel Gross等大佬的支持下,Leopold很快完成了首轮募资。

到2024年底,Situational Awareness LP 基金正式成立。

这是一支标准的对冲基金,但主题极其鲜明:All in AI。

和传统基金不同,他没有选择大而全的分散投资,而是聚焦在AI算力、水电能源和基础设施。

换句话说,他赌的不是“哪家公司会做出下一个ChatGPT”,而是谁能给所有ChatGPT提供“电与算力”。

短短三个月,他就完成了从“被动失业者”到“主动操盘手”的转变。

02

Leopold的投资理念,几乎可以一句话概括:
“不要追风口,要盯住瓶颈。”

在他看来,AI的未来不取决于哪个应用火爆,而取决于背后的基础设施是否跟得上。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算力。

大模型规模越来越大,GPU的需求永远在饥荒状态,谁能掌握算力供给,谁就能决定游戏规则。接下来是电力问题,别小看这块,训练一个顶级模型的耗电量堪比一个中型城市,预计到2030年,AI相关用电甚至可能吃掉美国五分之一的电力产能。

除此之外,那些曾经被市场忽视的矿企、电厂、旧机房,在AI时代都有可能被改头换面,成为新的核心资产。

基于这样的判断,他把资金主要押在几条赛道:上游的芯片供应链,比如Broadcom和Intel;能源环节里最直接的发电巨头,比如Vistra;以及已经在转型的“矿企改数据中心”代表Core Scientific。

与此同时,他也没放弃一级市场,少量参与了像Anthropic这样的头部AI公司。

总结起来,他不是去追逐五花八门的AI应用故事,而是盯着最确定的部分,AI无论怎么发展,都绕不开电费账单。

如果要挑一笔最能代表他风格的投资,那就是 Core Scientific。

这家公司原本是美国最大的比特币矿企,后来因加密寒冬濒临破产,多数基金一看账面,扭头就走。但Leopold盯上了它的机房和电力合同。

在他眼里,这不是废墟,而是现成的AI算力仓库。于是,他在2025年大举买入,持股接近6%。

不久后,Core Scientific宣布转型AI托管业务,市场情绪逆转,股价飞涨。

Leopold轻描淡写一句话:
“我们看到的不是矿,而是未来的机房。”

这就是他和华尔街的区别,别人看历史,他看未来。

03

别看Leopold年纪轻轻,操作风格激进,但他绝不是“一把梭哈”的莽撞型。

在他看来,真正的风控不是喊口号,而是提前把退路铺好。

比如,他不会把资金压在单一标的上,而是把芯片、电力、机房这几个环节串联起来布局,哪怕某一环出问题,整体也还能撑得住。

再比如,当半导体行情火到不合理时,他会顺手买点ETF的看跌期权,把可能的回调风险提前对冲掉。

除此之外,他对电价、政策、供需曲线都保持着实时关注,一旦出现风向突变,就能第一时间执行退出计划。

他自己总结过一句话:“小基金的优势,就是能比大船转得更快。”

正是这种灵活,让他在半年时间里跑出了47%的惊人成绩。

当然,他的成功并没有消除质疑。

如果AGI真的没能在2027年前出现,他的布局是否会提前透支?

AI股是否存在泡沫?一旦情绪转向,集中仓位会不会变成致命伤?

他能不能撑住基金规模继续扩张带来的管理压力?

投资人会不会在一波回撤后转身离开?

这些问题,现在没人能回答。

华尔街的老手们冷笑:“别看他这半年跑得猛,市场最终会教会他什么叫风险。”

但年轻人也不慌,他只说了一句:
“别急,我有的是时间迎头赶上。”

Leopold的故事,说到底,不只是“少年逆袭”。

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现实:在AI时代,市场的胜负,往往不再取决于财务报表,而是取决于电网容量、变压器交付周期、GPU算力供需。

而这个被OpenAI开除的00后,已经用一场漂亮的47%回报率,抢先给了华尔街当头一棒。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历史白名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