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苑孺子牛 心灯引路人 ——江西省鄱阳县财政局党员干部朱桂长的教育情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17:12 1

摘要: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祖智慧)9月5日,黄昏的田野上,江西省鄱阳县财政局党员干部朱桂长站在饶丰镇马家小学改造提升后的小学操场边,看孩子们踩着新铺的塑胶跑道奔跑呼喊的场景。

本文转自【中国改革报】;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祖智慧)9月5日,黄昏的田野上,江西省鄱阳县财政局党员干部朱桂长站在饶丰镇马家小学改造提升后的小学操场边,看孩子们踩着新铺的塑胶跑道奔跑呼喊的场景。

余晖将他身影拉得很长,宛如一棵劲松。作为一名曾经的县财政局副局长,他胸膛里沸腾着的不只是发展规划与经济数据,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教育情怀——

他深信,教育才是真正让乡村自己生根、绵延的血脉。

——改校园设施之“善”,强教育之“基”

“朱局长对我们基层学校也很重视,在他分管时提高了学校工作经费,改善了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现任田畈街镇中心学校校长、县教体局财统股原副股长严明说。

鄱阳第一中学有两个校区,教职员工和学生从老校区到新校区要经过东湖新村的人行道,不仅不方便,而且过路时存在安全隐患,学校决定建一座桥将两个小区连在一起,但有一定资金缺口。

时任鄱阳一中的党组书记、校长姜平找到朱桂长反映问题。在朱桂长的争取下,县财政及时帮助解决了110万资金,为学校修建了一座连接两个校区的“士行桥”。

“朱副局长每次到了学校询问我们办学存在什么问题,教职员工生活存在什么困难,他总是想办法解决。”饶丰镇马家小学校长张成志说,作为一名公职人员,虽然他的收入有限,但还是为学校捐助了六千余元,可见他对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关心。

今年暑假期间,朱桂长协调了50万元资金对马家小学进行了升级改造。孩子们说:“现在的教室像童话里的城堡。”他笑着纠正:“不,是梦想起飞的地方。”

曾经多次在局里召开的论证会上,有声音认为教育投入见效慢,应先保障“更快产出”的项目。

朱桂长沉默地听完,推开面前一摞材料,很认真地说了一句:“我们是需要立刻能看到的产出,更需要这片土地上十年、二十年后站得起来的人!”

他常说:“我们拨出去的不仅是钱,是砖瓦,是薪火,更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未来。”

——破办学用地之“难”,铺教育之“路”

从大处来说,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对于个体来说,教育也是改变农家子弟、普通人家孩子命运的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路径。

因为,朱桂长本人当初也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考上中专而跳出“农”门逐步改变命运的例子。

所以,在田畈街镇任党委书记期间,有深切体会的朱桂长对教育工作特别重视,把教育当作第一民生工程和促进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

“镇里每年还开展一次教师节表彰活动,评选表彰一批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坛新秀。

“教育上的事,一般是县教体局的事,经费也是县里统筹,所以有些乡镇管的不多,但朱书记在田畈街镇主政期间,坚持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学校制度,多方面多渠道争取资金和资源,帮助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田畈街中学原校长江子盛说。

在调研中,朱桂长发现原田畈街镇初中因校舍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等诸多因素而制约了发展,朱桂长做出整合教育资源,将田畈街镇初中与田畈街中学合并的大胆决定。

“当时,在镇党委班子会上大多数人并不同意镇里两校合并,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做这件事镇里劳心劳力不说,还要出钱。”据江子盛回忆,面对反对意见,朱桂长力排众议、一锤定音果断作出两校合并的决定。

“如果当时两校合并没有立即开展征地的话,现在再来征这30亩地,恐怕要花多五到六倍的价格,而且还很难征得到。现在回过头来看,朱书记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眼光是长远的,当时的征地工作为学校以后的发展预留了很大的空间。

“县教体局虽然同意我们的建议,但对两校合并的建设改造并不提供经费。朱书记做事雷厉风行,也很有办法,就带我们去县里相关部门单位争取项目。

“镇政府对两校合并工作支持力度很大,前期垫付70多万元用于学校在观山、牌楼村30亩的征地拆迁,我们也借这个机会将学校与周边村民的土地进行了界清,砌了围墙彻底解决了学校日后与村民因土地边界划分而引发的麻烦。”

全程参与了两校合并工作的江子盛说,当时县里正好有一笔中央扶持中西部中小学改造建设资金,有谢家滩、油墩街等几所乡镇中学都在争取,但因为看到“镇党委、镇政府的决心与支持,最后那笔540万元的资金全部给我们”。

据江子盛介绍,在朱桂长的牵头下,先后争取国家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高中扩建工程。“可以说,没有朱书记的大气魄、大手笔、大力支持,田畈街中学与镇初中不可能那么快地顺利合并,他这一得力举措为田畈街中学日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冯奕旺说:“随着田畈街集镇的扩大和在集镇经商创业的人增多,原有教育设施建设滞后,集镇公办学位紧张,供需矛盾尖锐,每到开学季,入学难问题就成了困扰群众的突出难题。”

“朱书记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将原田畈街镇初中改建为‘田畈街镇第二小学’,有效地解决了工业园区职工子女和附近居民上学难的问题,让这些孩子的家长不再为子女入学的问题犯愁而安心上班工作。”

——落福利待遇之“实”,稳教师之“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农家出身的朱桂长,当初也是通过读书高考进入体制内而走到现在,所以他对教育具有很深的情怀并将这份情怀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2020年1月,朱桂长被任为县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在分管教科文股时,他努力争取加大文教支出力度,促进了文化繁荣,同时为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的跨越提供了有效的财政保障。

严明说,朱桂长非常关心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他积极向局主要领导汇报并取得支持,一次性向上争取了上亿元解决了全县特岗教师多年滞缴社保、医保资金缺口,补发了三年教师乡镇工作补贴,及时发放全县教师绩效工资和月奖。

“我们苦,不能苦教育;我们穷,不能穷教师!”朱桂长正色道:“老师的心,不能凉。他们安稳了,课堂上的孩子才能安心!”

在他心里,保障教师待遇,就是保障教育最基础的防线,这防线,不容有任何蚁穴。

——解孤儿大学生之“忧”,点教育之“灯”

2025年4月6日,朱桂长在鄱阳镇江家岭村党支部副书记、扶贫专干江秀花的陪同下,看望了该村孤儿姐妹大学生江凯琪、江天琪。

“姐妹俩是不幸的,从小没了爹娘,但她们又是幸运的,因为她们遇上县财政局帮扶工作队。”说起帮扶工作队与两姐妹的故事,江秀花如是感慨。

县财政局驻鄱阳镇江家岭村帮扶干部程成说,朱桂长与他第一次到江家岭村摸底了解情况。听到村干部反应村里的孤儿大学生江凯琪、江天琪姐妹俩每年开学总是为学费没着落而发愁的信息后,朱桂长、程成在村干部的陪同下立即来到姐妹俩家实地察看。

据邻居介绍,姐妹俩三岁时,其父亲替别人家建房子时不慎摔下来抢救无效身亡,其母亲抛下姐妹俩改嫁到外地,后来也不知所踪。

交谈中,朱桂长得知她们想读书却交不起学费,当即和村干部商讨对姐妹俩帮扶的方案。

“朱局长说工作队帮扶脱贫但不脱政策,孤儿家庭的学费必须保障到位。”。朱桂长很快提出了一套帮扶方案:“即县财政局帮一点,找镇里扶一点,再找社会爱心人士助一点。”

在朱桂长的争取下,三年来,鄱阳县财政局每年资助江凯琪、江天琪两姐妹上大学学费15000元;鄱阳镇每年以临时救助的方式解决了2000元;联系湖城商会捐资3000元等等,为她们解困、圆梦,搭起了孤儿健康成长的“暖心桥。”

2023年春节前夕,朱桂长见姐妹俩穿着比较寒酸,出钱委托江秀花帮姐妹俩购买了3000余元的衣服,其中妹妹江天琪一件冬季棉袄就花了1000余元。

“当时如果不是朱伯伯,我们真的不知道怎么办。”谈到朱桂长对自己和妹妹的帮助,江凯琪含着眼泪说,当时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妹妹天琪正在读“3+2”模式的江西省工商职业学院。

那时,江凯琪也刚刚从职业中专学校毕业,为了支持妹妹完成学业,她就打工挣钱供妹妹读书。过了两三年后,她也想继续深造读职业大专,但是两个人读书,又要学费又要生活费,“当时真的不知道怎么才好,就在这个时候,朱伯伯出现了,他把我们姐俩的困难一下都解决了,他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

后记

夕阳西下,放学铃声清脆。朱桂长依然站在那儿,目光追随着那些奔跑的稚嫩身影。

他知道,自己在这里的任期终会结束,但他为教育奔走呼号、躬身耕耘的一切,就像一棵树刻下的年轮,不会随他的离开而消失。

它们正沉默地生长,最终将长成这片乡村未来最坚实、最蓬勃的形状。

许多人说朱桂长不像个财政局干部,像个为教育奔波操劳的“校长”。

他听了只是笑笑。在他心中,财政局副局长这个身份,最大的政绩不是修了多少路、引了多少企业,而是为这片土地培养了多少希望。

他一直都在证明,最大的数字,是国土上屹立的学校;最重的资金,是投入到人身上的成长;最值得的收益,是一个孩子因他的努力而改变的命运。

暮色渐浓,窗外万家灯火,每一盏灯后都可能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孩子。“财政数字是冷的,但教育必须有温度。”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愿做永远的教育守夜人,守护每一盏读书灯,直到它们照亮整个天空。”

这位财政局的“教育守夜人”,用数字背后的温度,点亮了无数希望之灯,让教育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梦想的远方。

来源:环球网留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