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OpenAI的一则招聘启事引人注目。这家AI领域的领头羊,正在为旗下一个内容策略师的职位开出高达39.3万美元的年薪,外加股权。OpenAI明确要求候选人具备6至10年或以上内容策略、文案或增长营销经验,凸显其对资深品牌叙事人才的渴求。
最近,OpenAI的一则招聘启事引人注目。这家AI领域的领头羊,正在为旗下一个内容策略师的职位开出高达39.3万美元的年薪,外加股权。OpenAI明确要求候选人具备6至10年或以上内容策略、文案或增长营销经验,凸显其对资深品牌叙事人才的渴求。
这个薪酬数字,几乎与一家顶级科技公司的高级软件工程师薪酬持平,是美国内容策略师平均年薪的四倍多。
紧随其后,Meta也在招聘与生成式AI相关的内容工程师,年薪高达22.3万美元,外加奖金和股权。Google和Anthropic同样加入战局,Google近期为AI内容设计师开出30万美元年薪,Anthropic则招聘熟悉“文化叙事”的策略师,年薪约为28万美元。
这些天价薪酬的出现,就像是在一个本该被AI取代的行业里,突然点燃了一场“人才争夺战”。如果AI已经强大到可以替代大部分内容工作,为什么这些最前沿的AI公司,反而愿意为“内容”这个岗位支付天价?
这让我想到一个悖论:当一件事物变得廉价且唾手可得时,它背后那更深层次的、难以被量化的价值,反而会变得稀缺。
这个高薪职位背后,藏着的正是AI时代对“内容”这一概念的深刻重塑。
过去,内容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一个内容策略师或者文案,他们的核心任务是组织语言,传递品牌信息,让大众理解和接受。他们像“内容工匠”,用文字和创意搭建桥梁。然而,语音大模型的出现,让这个“搭建”的过程变得廉价且高效。
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输入简单的指令,就能获得一篇条理清晰、语言通顺的文章。如果说过去的“内容”是产品,那现在的AI就是一台强大的“内容生产机器”,能够无限量地、低成本地制造内容。
这听起来确实是对传统内容行业的致命打击。但恰恰相反,当内容本身变得唾手可得时,真正的稀缺性也随之浮现。
这种稀缺性,首先体现在“超级内容”的创造力上。AI可以根据海量数据生成平均水平的内容,但它无法创造出那些能够引发文化共鸣、定义品牌精神或掀起现象级热潮的“超级内容”。
例如,我们看到像Labubu这样的IP在全球爆火,它成功的核心并不在于简单的设计,而在于背后一系列的叙事和营销策略,将它塑造成了一个能提供“情绪价值”的“疗愈伴侣”。这种情感连接和文化认同,是人类智慧和洞察力的产物,而非简单的算法堆砌。
这和AI面临的挑战是相似的,AI可以生成无数的图片和文字,但它很难自己创造出下一个Labubu,因为它缺乏对人类情感、文化潮流和社群互动的深刻理解。
OpenAI需要一个年薪近40万美元的内容策略师,正是为了创造和传递这种独一无二的品牌叙事。在我看来,这些工作远超普通的内容生产,它们是在打造一种新的“文化资产”,而这是AI暂时无法独立完成的。
除了创造力,内容策略职责的全面升级是另一个关键转变。
过去,一个传统的内容策略师,其工作可能更偏向于执行层面:他们根据年度营销计划制定内容日历、亲自撰写社交媒体文案或博客文章、通过关键词研究确保内容在搜索引擎中排名靠前,并利用工具分析点击量和用户停留时间。
而现在,AI时代的内容策略师,其工作重心已经完全迁移到更宏观的“人机协作”指挥和“创意洞察”层面。他们不再是内容的“写手”,而是“总导演”。他们需要像指挥家一样,为不同的内容任务选择最合适的AI模型,并进行精细的提示词工程。
他们不再只是写文案,而是定义整个品牌的“声音”和“语气”,确保AI生成的内容始终符合品牌调性。他们更需要具备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捕捉最新的文化趋势,然后转化为AI可执行的指令,创造出能够引发共鸣的“超级内容”。
根据2025年Linkedin报告,AI内容策略人才需求增长300%,凸显这一转型的紧迫性。Meta在招聘其内容工程师时,明确要求他们具备“新闻、社交媒体、创意叙事”等背景,同时也要有“提示词工程”和“内容分析”的实践经验。
这表明,他们需要的是一类全新的复合型人才:既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创意能力,又能熟练驾驭AI工具,通过精准的提示词来引导模型产出符合策略需求的内容。这种能力,是我认为AI无法取代的。
这背后,牵涉到更深层次的AI产业发展逻辑。
OpenAI和Meta等公司,目前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让其产品被海量的普通用户理解、接受并广泛应用。技术再先进,如果用户不知道如何使用,或不理解其价值,那也只是“屠龙之术”。内容,正是连接技术和用户的最后一公里。
正如我之前文章所指出的,AI的竞赛不仅是芯片和算法的竞赛,更是基础设施和应用生态的竞赛。在这个背景下,内容策略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将晦涩难懂的技术概念,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叙事和使用指南,让产品能够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们是AI技术的“翻译官”和“布道者”。
这种人才溢价,反映了当前市场的人才供需失衡。既懂内容创意,又精通AI工具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稀缺。当需求爆发,供给跟不上时,薪酬自然水涨船高。但随着相关教育和培训的普及,以及更多跨界人才的涌入,这种人才溢价是否会持续,还存在不确定性。
所以,这波天价招聘潮,既是AI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下“AI淘金热”的一种写照。它清晰地告诉我们,在AI时代,不是所有内容工作都将消亡,而是那些只懂得简单内容生产的人会被替代,而那些能够站在更高维度进行策略思考、善于运用AI工具来放大自身创造力的人,其价值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放大。
这也给每个身处其中的人一个启示:如果你是一个内容创作者,焦虑不是答案。答案在于,要从一个“内容工匠”转型为“内容导演”,不仅要学会怎么写字,更要学会如何“指挥”AI,如何用策略和洞察力去赋予内容真正的灵魂。只有这样,你才能从AI的竞争者,转变为AI的驾驭者。
你觉得,这波天价招聘潮,会是长期趋势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来源:王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