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馆星空大片是这样出炉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2 08:00 1

摘要:山西陶寺古观象台上,夏至的阳光打在夯土柱形成的观测缝隙,显现出古人的智慧;敦煌戈壁滩上,绚烂极光与漫天星辰共舞,上演宇宙级的浪漫……这些令人震撼的照片均出自北京天文馆“观星者”之手。在过去的一年里,“观星者”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用镜头记录下祖国大美山河之上的壮

山西陶寺古观象台上,夏至的阳光打在夯土柱形成的观测缝隙,显现出古人的智慧;敦煌戈壁滩上,绚烂极光与漫天星辰共舞,上演宇宙级的浪漫……这些令人震撼的照片均出自北京天文馆“观星者”之手。在过去的一年里,“观星者”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用镜头记录下祖国大美山河之上的壮美星空,将实拍画面带回天文馆天象厅呈现在观众眼前。那么,在这些“大片”背后有着怎样的追星故事——

科普专家在天象厅带观众欣赏罕见的极光爆发。 受访者 供图

河北省张北县 身裹两层羽绒服夜拍“龙抬头”

北京天文馆的天象厅已经“履职”了近70年,主要通过演示模拟星空、播放星空教学视频和天文科普节目,带着观众探寻宇宙奥秘。随着观看需求的提升,天文馆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增加天象厅的互动性、体验感。这次外出“观星”拍摄就是天文馆的一次新尝试。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晓‘龙抬头’的天文学意义。于是,我们选定将‘龙抬头’作为拍摄的第一景。”天文馆科普教育部工作人员郎茂锦对记者说。

要把星空拍出彩,最重要的是选好地方——光污染要轻,也就是受人造和城市灯光影响要小。时间紧迫,离北京不远的河北省张北县成了首选目的地。

对于这段拍摄经历,天文馆公众服务部科技辅导员李岩记忆最深的就是“冷”。当晚,当地体感温度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在打底衫、毛衣之外,他套上了一件薄的长身羽绒服,最外面又用一件厚厚的羽绒服将自己包裹起来。然而,即便如此也抵不住寒冷的侵袭,“手脚一直都是僵的,口罩里的哈气都结了冰。”

顶着严寒,团队摸黑组装拍摄设备——这是郎茂锦为星空拍摄专门定制的。有的小螺丝钉戴着手套根本拿不住,大家只得在刺骨的寒风中徒手作业。

寂静夜晚,风声与星空相伴。仰望天空,只见东方苍龙的龙头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宛如巨龙苏醒,昂首向上。在镜头定格这一壮观景象的瞬间,大家心中无不泛起一阵兴奋之情。

海南省文昌市 伸手不见五指错失“老人星”

“我们这个项目纯粹是靠天吃饭。天气不行,一点辙儿都没有。”天文馆科普教育部主任李昕说,为此,一般在出发前一周,团队就开始关注拍摄地的天气情况。然而,饶是如此,他们也有“失策”的时候。

郎茂锦以“老人星”举例,在中国,这颗星又名“南极老人星”,被称为古代神话中的“长寿之神”。可是,对于北方观测者来说,这么有故事的一颗星几乎看不见。团队打算前往祖国的最南端,将包括这颗亮星在内的南方典型星空收入镜头。

经过前期资料收集、天气确认后,郎茂锦一行将目的地确定在海南省文昌市的一座山中。没想到,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

“虽然是大晴天,但当地水汽特别浓重,大气透明度很低。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感觉。”郎茂锦回忆。

奔波总是意味着与各种意外相遇,团队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有时候,想找到一个干净整洁的地方睡觉都是奢侈。“外出拍摄前,我们只能确定一个大致的拍摄范围,具体的点位则要现场考察,所以没法提前预订酒店。很多时候只能找到哪儿睡到哪儿。”郎茂锦说,日夜兼程更是工作常态——早上从北京出发,下午踩点,晚上开始拍摄,凌晨入睡;第二天转战新的“战场”继续“战斗”。

山西省陶寺遗址 用镜头捕捉4000多年前古人智慧

2024年5月11日,正在甘肃省敦煌市蹲点拍摄的李岩接到来自天文馆的电话——“这两天太阳耀斑爆发,敦煌很可能会出现极光!”

这一消息将一行人的疲惫一扫而空。前一天,为了定格玉门关与星空银河同框的画面,李岩和同事已经忙碌了大半宿。由于无法将车开进拍摄地,他们只得在“玉门关”石碑后面坐了一宿。眼下,与极光相遇带来的兴奋催促着他们忘记疲惫,即刻出发。

为了捕捉到更好的画面,他们一路向北。然而,越往北,路上的电线越多,这为不同机位画面的后期拼接造成极大障碍。此时,有人提议,重回玉门关周围的那片空旷戈壁滩。简单商议后,团队果断掉头。

次日凌晨,面向北方地平线,镜头成功捕捉到紫红色的极光与漫天繁星交相辉映的一幕。如梦如幻的景象让大家心潮澎湃。

类似的震撼,郎茂锦在山西陶寺遗址的古观象台上也曾感受过。

陶寺遗址出土的观象台遗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测设施之一。它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排列。古人通过观测土柱夹缝中的日出方位,确定节气、安排农耕活动。它的发现,证实了《尚书·尧典》上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真实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

为了捕捉到夏至前后第一缕光线从夹缝中倾泻而出的时刻,郎茂锦守候了许多天:夏至前一天,天气不好,低空不透明,机位找的也不是特别准确;夏至当天,一场落雨浇湿了一行人的期待;夏至后一日,他专门算好了最佳机位,提前等待。

当天5时20分左右,看着太阳在夹缝中缓缓升起,郎茂锦心中不禁升腾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感动:“4000多年前的古人,在对太阳还一知半解的时候,通过朴素的观察,竟然总结出了太阳的运动规律,并用这一规律来指导人们的生活,此情此景依然让后人感到震撼。”

■延伸

再出发带观众遍览祖国星空

经过一年的奔波,团队已经拍摄了全国30多个点位的星空视频,并从中精选了十余个点位,形成了《大美中国星空》沉浸式实景天文课,在天象厅中呈现给观众,赋予天象厅更丰富的教育功能。

这仅仅是个开始,团队今年还将继续出发。

“今年,我们会以中国西部的优秀天文台站为主线,进行更多的拍摄。未来,随着拍摄素材的不断丰富,我们将形成不同主题的系列课程,带领观众遍览祖国星空,感受浩瀚宇宙的无穷魅力。”李昕说。本报记者 牛伟坤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