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治丧期间的那些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14:18 1

摘要:记得那天下午,第二节课下课后,我们正在校园里玩耍,突然听老师说,毛主席他老人家逝世了。那时候,我们年龄小,还不知道逝世是什么意思,老师们也是刚从收音机上听到的,还没来得及给我们解释。因此我们的反应很平淡,直到老师们严肃地告诉我们是怎么回事,我们才悲从中来。

毛主席治丧期间的那些事
邓连朝
今天是2025年9月9日,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去世49周年忌日。看着手机上的这个日子,我的心情无比悲痛,不禁想起了他老人家治丧期间的那些事。
记得那天下午,第二节课下课后,我们正在校园里玩耍,突然听老师说,毛主席他老人家逝世了。那时候,我们年龄小,还不知道逝世是什么意思,老师们也是刚从收音机上听到的,还没来得及给我们解释。因此我们的反应很平淡,直到老师们严肃地告诉我们是怎么回事,我们才悲从中来。
接着,大队里在我们校园里搭了灵棚。每天早、午、晚,社员群众们排着队在毛主席遗像面前三鞠躬并默哀三分钟。受到大人们这样肃穆悲痛的感染,我们一个个也从调皮捣蛋大王变成了乖宝宝。
后来,从有关文献里得知,这一天,令全国人民深深爱戴的毛主席辞世,消息传开后,国人无不泣不成声,工厂纷纷停工,学校停止上课,整个社会陷入了难以言表的悲痛氛围。1976年9月9日下午4点,广播中播音员尽管极力控制情绪,哽咽依旧难以掩饰。全国人民得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后,许多人顿时觉得“天都塌了”,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
在这个消息传开后,中国各地迅速陷入了哀悼的氛围中。全国各地,几乎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城市,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着这个巨大的变故。
与此同时,这一消息也迅速传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消息传到国际社会后,全球各国纷纷作出反应。毛主席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其去世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深刻反响。据统计,全球共有53个国家为此降半旗志哀。
在世界各地,政府领导人和重要机构纷纷发表声明,对毛主席的去世表示哀悼。许多国家的报纸在头版报道了这一消息,新闻广播和电视节目也迅速调整了内容,以及时反映这一事件的重要性。无论是在亚洲、非洲,还是在欧洲、美洲,毛主席的名字都在各国人民的耳中回响。这个曾经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推翻封建制度,并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领袖,他的去世引发了全球政坛的波动。
中国政府迅速作出安排,决定为毛主席举行国葬,以表达对这位伟大领袖的深切悼念。国葬活动的核心在于人民大会堂,从9月11日开始,一直到17日,整个北京城都笼罩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中。
9月11日清晨,天还未亮,人民大会堂外已经聚集了大批等待瞻仰毛主席遗容的群众。人们身着深色的衣服,脸上写满了肃穆和哀伤。在大会堂的正门处,巨大的黑色挽联高悬,白色的花圈围绕着毛主席的遗像,显得格外庄重。大厅内,毛主席的遗体被安放在一口水晶棺中,周围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花圈和挽联。遗体四周站立着身着军装的解放军战士,他们挺拔而严肃,守护着这位已故领袖的最后安息之地。
从9月11日至17日,人民大会堂成为了人们寄托哀思的地方,30多万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前来吊唁,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队伍蜿蜒曲折,仿佛看不到尽头。每一个人都面色凝重,眼中饱含泪水,空气中弥漫着悲伤的气息。
吊唁大厅内,庄严肃穆,毛主席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之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前来吊唁的人们怀着无比崇敬和悲痛的心情,缓缓地从毛主席遗体两侧走过。许多人在瞻仰遗容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失声痛哭起来。哭声回荡在大厅内,那是人们对领袖深深的眷恋和不舍。“毛主席呀毛主席,我们永远怀念您。”这样的呼喊声此起彼伏,表达着人们最真挚的情感 ,泪水浸湿了衣襟,却久久不忍离去。
第一天吊唁,主要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的部长、副部长,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他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毛主席表达最后的敬意。华国锋等领导同志吊唁后,便站立在毛泽东遗体旁守灵,神情悲痛而庄重。
在吊唁的人群中,有许多感人的场景。许世友将军身着褪色的军装,足登白线编织的有眼儿便鞋,鞋尖上系着一撮紫色的缨子,面目严肃地前来吊唁。毛岸青带着妻子邵华、儿子毛新宇来了,毛岸青在毛主席遗体前,连续向毛主席鞠躬五六次之多,他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大寨的郭凤莲被人架着,哭着不肯离开,她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令人动容。
叶圣陶在14日下午参加吊唁时,“走近毛主席遗体,怅惘之甚,未能伫立瞻仰。记于一九四九年三月间初次见到,今日为最后一见矣” ,字里行间充满了无尽的哀伤与怀念。郭沫若抱病瞻仰了毛泽东遗容,又勉力参加了守灵,他对毛主席的敬重令人敬佩。伍修权看到许多年过花甲甚至古稀的老同志,都孩子似的痛哭起来 ,因为在他们心中,毛主席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如今毛主席离去,他们仿佛失去了依靠。高智在毛泽东的遗体前站了许久,眼泪不断地往下流,千言万语都化作了对毛主席的深深思念。
这七天里,人民大会堂外的天安门广场同样沉浸在悲痛之中。前来吊唁的群众络绎不绝,很多人因为过度悲痛而出现身体不适。据统计,大会堂内共治疗398人,大会堂外天安门广场共治疗8431人,巡诊6984人,合计15813人 。这一组数字,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民众对毛主席去世的悲恸程度和难以承受的精神打击。
随着吊唁活动的开始,从各个地方赶来的群众开始排队进入人民大会堂。人群中有工人、农民、士兵、学生,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和党员代表。他们井然有序地走进大厅,走到毛主席遗体前,静静地鞠躬致敬。
除了北京,全国各地也纷纷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吊唁活动。在各大城市的广场上,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像周围装饰着黑纱和白花。机关单位、工厂企业、学校甚至农村的社队,都设立了临时的吊唁场所,供群众悼念。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放着哀乐,报纸上满是悼念毛主席的文章和各界人士的悼词。
随着吊唁活动的深入进行,各地的人民纷纷通过各种途径表达他们对毛主席的敬意。书信、诗歌、文章等悼念形式纷纷涌现,成千上万封悼念信从全国各地寄往北京。这些信件中,有工人写的朴实无华的悼词,有农民以泥土般质朴的语言表达的哀思,还有学生用稚嫩的笔触书写的对未来的希冀。这些信件无不表达着人民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和对他光辉业绩的由衷敬仰。
9月18日,毛主席追悼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无数群众汇聚广场,共同缅怀伟人。未能亲临现场的人们,也以各种方式表达哀悼之情。
当天,华国锋总理主礼悼词,他哽咽多次,几度情绪失控,甚至险些跌倒。他一字一句念道:“化悲痛为力量,在党中央领导下,将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悼词结束后,许多人泣不成声,悲痛如潮水般席卷人群,数千人情绪失控甚至晕倒。
毛主席逝世期间,任何娱乐活动均被取消,民众纷纷佩戴黑纱以示哀悼。那时出生的许多孩子名字中,都融入了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
记得那时候,哥哥他们这些高年级的学生,在9月18日这一天,在我们校园里跟大人们一道,臂上佩戴黑纱,胸佩白花,参加了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追悼会。那天是阴历八月二十五,天气不大好,我们都穿上了厚裤子和夹袄,给人以阴冷肃穆和压抑的深刻印象。
从人民大会堂的吊唁活动结束,到毛主席纪念堂建成,这中间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毛主席遗体放在哪里?怎样继续进行保护?18日追忆悼大会结束,中央决定将毛主席遗体转移到一个代号为“769”的地方。
9月20日凌晨3时50分,毛主席遗体由华国锋、汪东兴等护送离开人民大会堂,顺利地转移到“769”保护室。遗体移来第二天,即被浸泡于药液中。药液的配方,是根据解剖、组织和病理学专家们平时在医学院校里处理尸体和标本保存的成功经验,以及马王堆古尸出土后的处理和保存经验而配制的。
遗体移入“769”之后,卫生保护组全体成员集中到北京二里沟新疆驻京办事处的一幢楼房里。二里沟的工作基本上是吴阶平同志在主持,组织各专业人员讨论,论证遗体长期保存的方案。边提方案,边做实验。湖南医学院王鹏程教授介绍长沙马王堆女尸的研究成果,十分被重视。专家们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终于提出了一种最可靠、最科学的方法,就是气态与液态相结合的方法。暴露的部分在气态中,隐蔽的部分在液态中;瞻仰的时间在气态中,非瞻仰的时间在液态中;平时在气态中,一年一度的大保护时在液态中。此外,还采取了物理的、光学的综合保护措施。20多年来,这些自动化的仪器仪表运行稳定、可靠,遗体保护所要求的参数一直正常。(来源:青年参考,文/胡移山黎明斯夫摘自《知情者说》)
那时候,村里民兵全副武装,昼夜巡逻,给人以严阵以待,大有随时准备打退一切来犯之敌的气势。而国家层面,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这一噩耗震动华夏大地。彼时,在中苏边境,紧张对峙态势已然持续多年,毛主席的离去,让边境局势的走向更添几分微妙。
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陈兵百万,部署大量导弹核武器,还建立了针对中国的指挥系统,从1960年到1970年,苏方挑起边境事件近5000次 ,妄图以军事威胁逼迫中国就范。而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等武装冲突,更是将两国的紧张关系推至顶点,虽此后冲突未进一步扩大,但战略对峙局面始终严峻。
毛主席逝世后,中国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全国上下举行隆重的治丧活动。在这期间,苏联方面密切关注着中国的一举一动。尽管没有爆发新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但边境线上的紧张氛围并未因中国的哀伤而有丝毫缓和。苏联军队依旧维持着在边境的大规模军事部署,各类军事设施严阵以待,侦察机时常在边境上空盘旋,巡逻部队的活动也没有减少,时刻对中国保持高度戒备。
对于中国而言,尽管处于国殇时刻,但边防部队没有丝毫松懈。战士们怀着对毛主席的深切缅怀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坚守在各自岗位上。他们深知,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才赢得如今的独立自主,守护祖国领土完整就是对毛主席遗志的最好继承。各级部队加强了边境巡逻频次和力度,密切监视苏军动向,严格落实各项防御措施,从东北的黑龙江畔到西北的帕米尔高原,漫长的边境线上,中国边防军人以钢铁般的意志和高度的警惕,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
外交层面,中国也保持着冷静与克制,一方面向国际社会宣告中国捍卫主权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明确表示愿意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但对于苏联任何可能的挑衅行为,中国也做好了充分应对准备,绝不退缩半步。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中苏边境虽未爆发新的战火,但紧张的空气仿佛随时都能被点燃。中国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定的立场,在毛主席逝世后的复杂局势下,成功稳住中苏边境态势,为国家后续发展赢得稳定环境 。
毛主席的离去,是中国人民难以承受之痛,却也是凝聚人心、彰显民族力量的时刻。治丧期间,从灵车制造的精心筹备,到追悼大会的井然有序;从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因悲痛病倒的民众,到遗体保护的艰难攻关,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行动,都承载着人民对毛主席的无限爱戴与深切缅怀。
此后,中国在缅怀伟人功绩中汲取奋进力量,沿着毛主席开辟的道路,坚定不移地探索前行。他的思想,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始终照亮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让毛主席未竟的事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来源:邓氏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