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岁月深处的报刊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15:21 1

摘要:报刊亭就是在公共场合售卖报纸杂志的小型活动房屋。之前一般由邮政局管理制作,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一种城市公共设施,功能和外观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可以在报刊亭中购买报刊、杂志、城市地图、饮料、零食等用品,且大多报刊亭都有公用电话,计时收费,以方便路人。

过去,在西安各条大街上,每隔一段距离,便可看见一座报刊亭。

报刊亭就是在公共场合售卖报纸杂志的小型活动房屋。之前一般由邮政局管理制作,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一种城市公共设施,功能和外观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可以在报刊亭中购买报刊、杂志、城市地图、饮料、零食等用品,且大多报刊亭都有公用电话,计时收费,以方便路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西安上学,我们学校南门隔着育才路和西安地质学院(今长安大学)北门相对。地质学院门口就有个报刊亭,时常有学生光顾那里。那时,我最喜欢看《读者》和《当代青年》这两本杂志,因此,每月到了一定时间,必然会到那个报刊亭去购买。

炎热的夏季,在街道蹬三轮车揽零活的、拉架子车收破烂的,每每遇到没有生意或闲下来的时候,偶尔也会到报刊亭掏几毛钱买一张报纸看看热闹。要是看到奇闻异事,就跟身旁的同行或熟人拉几句闲话,看完后,觉得困了,索性将报纸顺手朝自己车子上一铺,躺上去休息一会儿。

总之,在那个还没有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年代,西安街道旁那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报刊亭,构成了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提供方便。那些年,大街小巷每隔不远就能看到报刊亭的身影,尤以学校和景点附近最多。报刊亭内四五平方米的不大空间里,常常被几十甚至上百种报纸、杂志摆放得满满当当。有些报刊亭还兼售打火机、香烟、零食、饮料、地图等。对于一些阅读爱好者和关心时事的人而言,从五彩斑斓的报纸杂志中,挑选一份带走阅读,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中小学生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学校附近的报刊亭,看看喜欢的期刊杂志有没有到货。

有序分布在西安大街小巷的报刊亭,就像点缀在西安城市的文化驿站,传播着天南海北的信息,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承载着许多人的美好记忆。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拥有率愈来愈高,绝大多数人已习惯于从网上获取各种信息,当数字阅读取代纸质阅读成为更加便捷、触手可及的学习方式,以售卖纸质报纸杂志为主要业务的报刊亭受到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加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改造不断向纵深发展,报刊亭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

由于纸媒的衰落和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报刊亭原有的文化功能逐渐式微,数量也不断减少。从全国各大城市来看,报刊亭数量的减少,尤其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下降得最为明显。其中,一部分报刊亭因经营不济而倒闭,一部分因经营资质问题被整改或拆除。

多年前,全国许多邮政报刊亭就安装了信息化终端设备,实现了缴费、购票、充值、充电等服务。在有些地方,报刊亭更是直接更名为“便民服务亭”。通过信息化改造升级,使原本功能单一的报刊亭成为服务百姓、方便群众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良好成效。近年来,一些城市还在积极探索报刊亭的转型发展方向。

据报道,在法国,报刊亭是巴黎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巴黎市政府将报刊亭视为一种城市文化。那里的报刊亭不仅设计美观,而且大多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处”,成为城市街头一道美丽的风景。在日本,多数报刊亭属于综合性商店,在售卖报纸杂志、食品、日用品的同时,还肩负维护治安、协助沟通等重任。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咖啡报刊亭”重获新生,不仅坚守文化属性,还将报刊亭打造成传播城市文化、传递城市文明的新街景,实现“便民、惠民、城市管理”的多赢。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也许,有关城市报刊亭的存在与否,也出现过不同的声音。而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无论讨论结果如何,总之,一拆了之并非最佳答案。毕竟报刊亭在我国存在了那么长时间,也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算为一些不喜欢数字阅读的读者考虑,我们也不妨将它们改造成为广大市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处所,让那些每天仍坚持到固定的报刊亭买一份常读的报纸、杂志者;那些将报刊亭作为熟悉一座新城市第一窗口的初来乍到者;还有那些习惯于从小区门口的报刊亭取走快递的同时,再买一些生活日用品的市民……都有一份挂念、一份期待。

对于有着“十三朝”古都美誉的西安而言,我想,街道那些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报刊亭,城市管理者也定会想出更加完美的办法,让它们继续为市民服务,也为西安这座古城增添一份魅力。

来源:各界导报文化版
作者:马小江

来源:各界导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