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商业化进程再提速。中国联通获准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将推动应急通信、海事通信等场景深度应用,为偏远地区用户架起“数字桥梁”,也为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竞争注入新变量。
9月8日,新华社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商业化进程再提速。中国联通获准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将推动应急通信、海事通信等场景深度应用,为偏远地区用户架起“数字桥梁”,也为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竞争注入新变量。
卫星通信技术作为现代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行业分类和应用场景上呈现新变化。从行业分类看,卫星通信主要包括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以及卫星运营服务四大领域。在应用场景方面,除了传统的卫星电视、广播和宽带通信外,卫星通信逐步扩展到物联网(IoT)、智能交通、海洋监测、航空航天和军用通信等新兴领域,尤其在车联网、无人机通信及偏远地区通信覆盖上展现出巨大潜力。
2016年至2023年,中国卫星通信设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6年市场规模约为220亿元,到2023年已突破420亿元,达到近年来的峰值。过去八年中,市场保持稳定且较快的增长速度,体现了我国在卫星通信领域的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和应用需求的不断拓展。这一趋势表明,卫星通信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融入航空航天、应急通信、海洋监测、车载导航等多个关键领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快速发展。
卫星通信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涵盖多个关键环节。上游包括提供卫星制造和发射所需原材料、电子元器件及加工设备的企业,如宝钛股份、菲利华、和而泰、中航光电、航天电器等。中游是卫星制造与运营的核心部分,涉及卫星制造的中国卫星以及承担发射任务的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下游则是应用与服务环节,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和华为、小米、VIVO等通信科技企业构成重要角色。
在全球及中国卫星通信市场竞争格局中,低轨卫星资源稀缺且遵循“先到先得”原则,促使参与方加速卫星发射以锁定频轨资源。这种竞争态势推动市场快速发展,同时加剧了市场份额争夺。在中国市场,中国卫通作为主要卫星运营商之一占据一定地位;而在国际市场上,SpaceX的Starlink项目和OneWeb等公司积极推进卫星互联网计划,对传统卫星通信企业形成新挑战。
卫星通信行业的商业模式多样化,既包括通过销售硬件设备获取收益,也包括通过提供服务盈利。例如,地面设备制造企业开发芯片器件、相控阵、固定端、移动端等终端产品向市场出售;卫星运营商则整合资源,提供移动通信、宽带通信、窄带通信、云计算等具体应用服务。此外,针对不同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也是一种常见策略。
展望未来,卫星通信行业将继续受益于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一方面,随着5G乃至6G网络的发展,卫星通信将在航空、航海、偏远地区和应急通信等场景中发挥更大作用,弥补蜂窝通信覆盖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家鼓励卫星技术在各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商业化服务和国际化拓展,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占频保轨”策略下的激烈竞争也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催化剂。综合来看,卫星通信行业正处于充满机遇的时代,预计将持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未来发展趋势方面,卫星通信行业正朝着宽带化、移动化方向发展,低轨星座建设成为重要趋势。随着技术进步,卫星通信将与地面移动通信和宽带互联网深度融合,星地融合和宽带通信将成为发展热点。同时,卫星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和成本降低将促进其在消费市场的普及,特别是在汽车、手机直连、低空经济等领域。此外,随着低轨卫星发射数量增加和地面终端加速部署,低轨卫星的发展目标将从ToB市场逐渐拓展到ToC市场,应用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
综上所述,国内外卫星通信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格局存在显著差异,但都在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并且未来发展趋势均指向宽带化、移动化以及与地面通信网络的深度融合。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增长,卫星通信行业有望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阶段。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
来源:行行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