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里的抗战 | 朱保坤 万希平 两位师范生的青春战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16:18 2

摘要:朱保坤,1918年出生。1935年,他考入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两年后,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怀揣理想的青年党员。抗战全面爆发后,学校解散,他毅然返回家乡,将救国理想付诸实践。他在家中创办改良私塾,教授贫苦子弟,分文不取;更借此课堂,向青年们传播

在大桥镇西北部,

坐落着坤平村。

这个村是以两位青年革命者

朱保坤和万希平的名字命名的,

他们将热血永远洒在了故乡的土地上。

朱保坤,1918年出生。1935年,他考入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两年后,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怀揣理想的青年党员。抗战全面爆发后,学校解散,他毅然返回家乡,将救国理想付诸实践。他在家中创办改良私塾,教授贫苦子弟,分文不取;更借此课堂,向青年们传播抗日救国的真理。

1939年,新四军挺进纵队来到江都县河南地区发动群众,朱保坤迅速与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先后担任曹王区忠诚乡乡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在惠浴宇等同志领导下,他发动群众成立农抗会,禁毒锄奸,镇压鱼肉四乡百姓的反动分子。

1940年7月底,新四军挺进纵队东进抗日后,留守斗争环境异常险恶。朱保坤坚决服从组织决定,留在家乡率领群众坚持敌后斗争。他精心安置、照料郭村保卫战中留下的二三十名伤病员,许多战士得以康复重返前线。同时,朱保坤还向前线输送缴获的枪支弹药,为抗日贡献力量。

朱保坤的积极活动令敌人恨之入骨。8月31日深夜,因反动分子告密,一个连的伪军突然包围了他家。朱保坤察觉后,两手各持一支短枪,临危不惧,奋勇还击,毙伤伪军两名,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万希平,1921年出生,参加革命后化名包志平。193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抗战爆发学校解散后,万希平满怀激愤离开学校,回到故乡。

1938年秋,新四军所属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奉命渡江北上,万希平立即报名参加挺进纵队举办的政治训练班学习,直接受到党的教育和培养,满腔热情地投入宣传工作。1939年1月,组织分配他到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李长江部队中做统战工作。郭村保卫战后,他回到新四军,参加黄桥决战,并光荣入党,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连队指导员。

1943年3月,苏中二分区建立台北县独立团,万希平担任指导员。他作战英勇,屡建战功。同年8月1日,独立团一连在返回驻地途中,获悉百余名日伪军分乘六艘船经过。万希平与连长果断决定伏击。在战斗激烈进行时,敌人从后方偷袭。为掩护战友,万希平高喊“注意后面”提醒,自己却不幸被子弹击中。弥留之际,他留下的最后嘱托是:“枪……皮包……带走吧……不要……管我……注意……后面……战……斗……吧!”

为永久纪念这两位出自同乡、同具师范背景、同为革命献身的青年烈士,江都县政府从二位英烈名字中各取一字,将他们的出生地命名为坤平乡,即今天的坤平村。

今日坤平村,烈士遗迹无声诉说着往昔。朱保坤烈士故居保存完好,两进小院,粉墙黛瓦,透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正是在这里,1940年那个深夜,年轻的战士发出了最后的枪声。不远处的朱保坤烈士陵园,松柏苍翠,沿着静谧的林荫小道前行,“烈士朱保坤永垂不朽”九个大字映入眼帘,庄严肃穆,刻于人心。

如今,

这片曾被英雄鲜血深情浇灌的土地,

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村内华旭模具、万达笔刷厂等

8家企业稳步发展,

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20万元。

坤平村,

正书写着发展与传承并进的动人篇章,

英雄精神在日新月异的热土上,

熠熠生辉,永续流传。

来源:江都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