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无奇的“内向人”,更容易拥有开挂的人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14:42 1

摘要:9岁第一次参加夏令营,妈妈给我备了满满一箱书。在我家,阅读是生活日常,一家人围坐读书,在文字里探索内心、开启思想冒险,是独有的社交方式。所以,我满心期待夏令营能延续这份美好。

9岁第一次参加夏令营,妈妈给我备了满满一箱书。在我家,阅读是生活日常,一家人围坐读书,在文字里探索内心、开启思想冒险,是独有的社交方式。所以,我满心期待夏令营能延续这份美好。

然而,现实与期待大相径庭。夏令营第一天,辅导员教我们唱一首歌,强调整个夏天都要唱,以此灌输营队精神,我很困惑,不明白为何要这么狂野。可我还是跟着大家背诵助威词,努力融入。

在营地,我总盼着能找时间看书。当我第一次拿出书时,宿舍最酷的女孩问我为什么这么淡定,“淡定”和营队倡导的“狂野”截然不同。之后,辅导员也来劝说,希望我努力变得外向。无奈之下,我把书收进手提箱,塞到床底,它们在那尘封了一夏天,我满心愧疚,觉得辜负了这些书。

这次夏令营只是我成长中诸多类似经历的缩影。在生活里,我一次次收到这样的信息:我安静内向的性格不太对,得努力变得像外向者。但我内心深处始终觉得内向者自有光芒,可多年来,我却因外界声音压抑自己,否认内心直觉。

这种自我否定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我成了华尔街律师,而非梦想中的作家,只因想证明自己能勇敢果断。生活里,我违背心意去拥挤酒吧,其实更想和朋友安静聚餐。这些下意识的自我否定,让我渐渐背离真实的自己。事实上,很多内向者都如此,这不仅是个人损失,更让社会错失了内向者独特的贡献。

毕竟,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是内向者,每两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即便你是外向者,身边也定有内向的同事、家人或朋友,他们都深受社会对内向者偏见的影响,而这种偏见自我们小时候就已扎根,只是难以言说。

要理解这种偏见,得先明白内向的本质。内向和害羞不同,害羞源于害怕社交评价,内向则关乎对刺激的反应。外向者渴望大量刺激,而内向者在安静、低调环境中才最活跃、最能发挥能力。对每个人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刺激区,才能最大化自身才能。

但如今学校和工作场所,设计多偏向外向者。教室常是四到七个孩子围坐做团队作业,数学、创意写作这些本需个人思考的学科也如此,喜欢独处或独立工作的孩子被视为局外人。工作场所多是开放式办公室,员工时刻受同事噪音和目光干扰。领导力选拔上,内向者常被忽略。

尽管他们行事谨慎,不易冒险,且研究表明,管理主动员工时,内向型领导者比外向型领导者更易出成果,因为他们更能让员工充分表达想法,外向者则可能因兴奋而强加自己观点,阻碍他人想法产生。

历史上,许多变革型领导者是内向者,像埃莉诺·罗斯福、罗莎·帕克斯、甘地,他们自述内向、害羞,却为正义和理想克服恐惧,站到聚光灯下,展现出独特力量。

在文化层面,内向与外向需更平衡,尤其在创造力和生产力方面。

研究发现,有创造力的人既善于交流,又有明显内向倾向,孤独对激发创造力至关重要。达尔文爱独自在森林散步,拒绝晚宴邀请;苏斯博士在自家后院钟楼办公室构思作品,还怕见小读者;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在惠普隔间独自发明第一台苹果电脑,他认为内向促使自己成为专家。

当然,这不是否定合作,沃兹尼亚克与乔布斯合作创立苹果,只是对部分人来说,孤独不可或缺。其实,很多宗教里,如摩西、耶稣、佛陀等寻求者,在独行荒野中获得顿悟,再回社区分享智慧,可如今我们却淡忘了孤独的力量。

沃兹尼亚克与乔布斯合作创立苹果

当代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身处群体时,我们会本能模仿他人观点,群体常追随最有影响力或魅力的人,哪怕其口才与观点价值不成正比,所以先独立思考产生创意,再团队有序讨论,效果更好。

西方社会,尤其美国,长期偏爱行动者,忽视沉思者。当下科学和经济问题复杂,需众人合作,但给内向者自由,他们能提出独特解决方案。

在此,我呼吁大家做到三点:

第一,别过度依赖持续小组工作,办公室可鼓励轻松互动,但也要给员工更多隐私、自由和自主权。教育孩子,既要培养团队合作,也要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对外向孩子,独立思考尤为重要。

第二,偶尔给自己“断电”,去“荒野”寻找内心宁静,像佛陀一样深度思考,摆脱信息干扰,倾听内心声音。

第三,外向者勇敢展示自己独特的“行李”,用活力感染他人;内向者做真实自己,偶尔打开守护的“行李箱”,让世界看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因为世界需要每个人的独特光芒。愿我们都能在人生路上,勇敢展现真实的自己,让勇气伴随前行 。

文章来源:TED官方号(演讲内容)

来源:中医者江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