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唱衰的「中国制造 2025」,凭什么让世界刮目相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2 14:21 1

摘要:在过去几十年间,西方媒体惯用“山寨大国”或“崩溃论”来描述中国制造,而如今,5G技术的全球领先、新能源产业的异军突起、芯片与AI领域的步步突围,让中国制造正以不容小觑的力量重塑世界工业版图。

2025年初,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篇报道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次,BBC的视角不再是对中国制造的质疑与唱衰,而是充满赞叹。

在过去几十年间,西方媒体惯用“山寨大国”或“崩溃论”来描述中国制造,而如今,5G技术的全球领先、新能源产业的异军突起、芯片与AI领域的步步突围,让中国制造正以不容小觑的力量重塑世界工业版图。

一条网友在BBC报道下的评论迅速走红:“你的账号是不是被盗了?”

这句调侃,实则点出了外界对中国制造态度的微妙转变。

回溯2015年,当《中国制造2025》计划正式推出时,外界反应截然不同,部分国家将其视为中国工业的“野心宣言”,断言其必将失败;还有国家将其视为巨大威胁,暗中不断掣肘。

如今,站在2025年这一关键节点,让我们一同回顾这场雄心勃勃的工业升级计划,探寻其交出的答卷。

1984年,深圳蛇口工业区2号厂房内,19岁的女工王秀兰每日需缝制120条牛仔裤。她的工位上,贴着泛黄的《人民日报》头版,上面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些牛仔裤,使用日本缝纫机、美国棉布,依照香港设计图纸制作,最终贴上意大利品牌标签,在巴黎街头售价高达120美元,而中国工厂和工人仅能获得每条0.8美元的加工费。

这正是当时盛行的“三来一补”模式的生动写照。彼时,中国制造犹如国际产业链中的学徒,凭借廉价劳动力、土地及政策优惠,换取外来技术与管理经验。

从1978年至2000年,以此为基础,中国构建起以纺织、玩具为主的轻工业体系。

在那个时期,意大利牛仔裤、德国阿迪达斯、美国耐克球鞋、法国包包,以及孩子们喜爱的米老鼠、芭比娃娃等,大多都是这种模式下的产物。我们的父母辈辛勤生产着这些商品,自己却无力购买。

尽管单件商品留在中国的利润微薄,但庞大的生产总量,使得在东莞的玩具厂、温州的手工作坊、苏州的电子车间,数千万像王秀兰这样的工人,凭借双手与青春,为国家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让中国制造深深融入全球产业链,完成了工业化的初步启蒙。

正是这一阶段的默默耕耘,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已拥有全球70%的玩具、50%的微波炉、30%的个人电脑产能。昆山笔记本集群、东莞鞋业王国、顺德家电之都等产业集群相继崛起。

此后十余年,凭借低成本优势,中国制造从服装到家,从手机到电脑,席卷全球,产品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港口集装箱堆积如山,货轮汽笛声响彻黄浦江,流水线的轰鸣成为大江南北的时代背景音。

然而,表面的繁荣难掩技术空心化的隐患。

2005年,中国手机产量突破3亿部,可核心芯片进口依赖度高达95%。

2010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但高端数控机床进口依存度仍达70%。

2012年,即便在全球风头正劲的高铁领域,其IGBT芯片和轴承钢技术依旧受制于人。

当时,BBC等西方媒体常将中国描述为低端加工厂,质疑中国能否摆脱模仿跟随者的命运。

2011年,美国加州大学对大陆组装iPhone的价值链进行分析,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一台iPhone,苹果公司拿走58.5%的利润,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零部件企业共占39.7%,大陆企业和工人仅得1.8%。

回首过去30年,从“三来一补”的艰难起步到世界工厂的规模称霸,这是一条由无数双手、无数个日夜堆砌而成的道路。

但“大而不强”的标签始终如影随形,三代产业工人用青春铸就了宏伟的制造业长城,却仍处于微笑曲线底端,凭借艰辛劳动换取微薄工资。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越南等新兴代工基地开始分食订单,传统代工模式发展遭遇瓶颈,中国制造的未来之路在何方?

2015年5月,北京春夏之交,一份意义非凡的文件《中国制造2025》正式发布。这份计划目标明确、雄心勃勃,直击中国制造几十年来的痛点。

计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要实现智能制造与技术自主,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文件锁定了十大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设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

这并非空想,而是在严峻形势下的必然抉择。当时,制造业占中国GDP比重超30%,却深陷核心技术缺失困境,芯片依赖进口,高端装备市场被欧美日垄断。

与此同时,美国推行制造业回流政策,对中国技术崛起高度警惕,外部压力与日俱增,中美贸易战虽尚未爆发,但技术封锁的阴云已悄然笼罩。

另一方面,2010-2015年,中国制造业工资年均增长约10%,而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的1/3,产业转移压力日益加剧。

在多重压力之下,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中国必须开拓出一条全新道路。

计划实施后,中国制造在多个领域集中发力。

在技术攻关方面,举全国之力研发光刻机、EDA软件、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技术。

为打造创新生态,政府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税收抵免比例最高可达200%,并持续推出人才新政,如深圳的“鹏城孔雀计划”,吸引海外顶尖科学家,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制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华为率先在5G技术领域实现全球领先,工业机器人产量激增,2018年占全球52%。宁德时代电池技术跻身世界前列,展现出王者风范。

然而,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如同一记重拳,击中了中国制造的要害。

中兴因芯片断供陷入瘫痪,华为遭遇围堵,艰难突围。痛定思痛,中国制造开始向核心技术发起更为猛烈的冲击。而这一切,离不开一个关键引擎——科创板。

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板,这一时刻被视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实施的关键转折点。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承载着国家对硬科技突围的殷切期望。

A股传统上市门槛高,强调持续盈利,这对研发周期长、初期亏损严重的科技企业而言,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而科创板大胆创新,允许亏损但高研发投入的企业上市,为芯片、AI、生物医药等“烧钱”的硬科技企业打开了融资大门,注入了宝贵的资金活水。

数据显示,科创板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占比高达17.79%,远超A股平均的6.44%。

在资本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制造2.0”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赋能效应在首批上市企业中开始显现。

2019年,中微公司成功开发出5纳米刻蚀机,打破国外长期垄断;澜起科技的内存芯片技术跃居全球前列,与美光、SK、海力士等国际巨头同台竞争。这些企业借助科创板跨越技术“死亡谷”,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线上的现实生产力。

2020年,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14纳米工艺取得突破,尽管与台积电仍有差距,但已迈出关键一步。同年,君实生物研发的新冠中和抗体JS016问世,彰显了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急制造能力。

2023-2024年,北方华创的半导体设备、寒武纪的AI芯片逐步走向成熟。与此同时,智能制造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广泛普及,工厂里的机器人手臂操作愈发精准,生产线上的“中国制造”气息愈发浓郁。

十年辛勤耕耘,中国制造业已实现华丽转身,硬科技领域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时间来到2025年,回顾《中国制造2025》计划启动后的十年,我们既能看到辉煌耀眼的成绩,也无法忽视尚存的不足。

在这场长达十年的工业征程中,中国制造业在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5G基站数量超过400万个,华为专利数量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千万辆,宁德时代市值突破万亿;芯片国产化率从不足20%提升至40%;无人机领域异军突起。

从曾经的大而不强到如今的奋力追赶,中国制造已踏上新台阶,全球工业版图也在悄然重塑。

然而,辉煌背后仍存在短板。芯片制造的光刻机依旧依赖荷兰ASML,EDA软件被美国Synopsys和Cadence掌控,高端机床依赖德国和日本进口,光刻胶和高纯度硅片等核心材料仍有待突破,高端技术与欧美相比仍有差距。

与此同时,外部封锁不断加剧,美国的实体清单和技术禁运,使产业升级面临时间与资源的双重压力。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距离成为领跑者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制造的征程远未结束。

尽管如此,这场逆袭带来的红利已逐渐惠及普通民众。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过去比亚迪超50%的利润流向海外供应商,随着国产供应链的崛起,2024年比亚迪国产化率已接近90%,留在国内的利润占比约80%。

工人薪资显著提高,流水线上工人月薪从2020年平均5000元涨至8000元,增幅高达60%。在深圳,一位比亚迪工厂的装配工老李,2024年依靠涨薪和年终奖攒下首付,购买了一辆比亚迪汉EV用于上下班。

从当年“三来一补”时代,王秀兰们在昏黄灯光下缝制牛仔裤,却买不起一条成品,到如今老李开上自己参与装配的新能源车,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深刻反映出无数普通人家庭生活的巨大变迁。

这场逆袭的背后,是成千上万无名英雄的默默奉献。

深圳蛇口厂房里挥汗如雨的女工、东莞流水线上日夜忙碌的装配员、凌晨3点仍专注调试设备的工程师、夜以继日攻克技术难关的创业者,以及默默制定政策、搭建发展舞台的政策支持者,他们用双手托起了一个民族的工业梦想。

科创板同样是这场逆袭的幕后功臣,从首批上市的25家企业,到2025年的580多家企业,近7万亿市值撑起了硬科技的半壁江山。

中芯国际的芯片突围、寒武纪的AI算力提升、中微公司的设备突破、沪硅产业的硅片国产化,每一笔融资都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添砖加瓦。

十大领域在科创板汇聚,智能制造生态圈初步形成。

《中国制造2025》计划尚未画上句号。立足中国国情,低端制造与高端制造将在未来长期并存,纺织厂的缝纫机声与智能车间的机械臂舞动将共同构成中国制造业的独特景象。

技术攻关之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依旧存在,外部封锁、地缘压力、技术研究相对薄弱等因素相互交织,形成复杂严峻的挑战局面。

但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看,中国迈向高端制造具备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一,庞大的内需市场。14亿人口蕴含的消费潜力巨大,为每一项创新成果提供了广阔应用空间。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销量60%。内需有力推动了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提升,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试错机会和商业化土壤,任何一项技术突破都能迅速找到市场需求的契合点。

其二,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具备从铁矿石开采到芯片制造的全链条生产能力。以半导体领域为例,中芯国际依托国内硅片、光刻胶等供应链,2024年14纳米工艺产量大幅提升。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备产业链,为自主研发构建了全方位实验场,不仅降低了对外部的依赖,还加速了技术迭代更新。

其三,雄厚的人才储备。中国每年培养大量理工科人才,据教育部数据,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79万人,其中理工科占比超50%,约600万人,远超美国同年STEM毕业生约100万人,人才覆盖半导体、AI、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为技术突破源源不断地提供智力支持。

其四,丰富的应用场景。以5G技术为例,覆盖城市、农村、高铁沿线等多元场景,有力推动华为、中兴等企业的5G技术持续升级。

截至2024年底,中国建成5G基站超400万个,占全球70%。无人驾驶领域,百度Apollo在京沪等10城落地,无人出租车累计测试里程超1.3亿公里,远超威马的3218万公里。丰富的实战场景,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时间大幅缩短,效率提升50%以上。

站在新的起点上,未来十年,中国制造能否彻底摆脱技术束缚,从并跑者跃升至领跑者,关键在于能否抓住宝贵的时间窗口,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制胜的关键力量。

这不仅需要企业具备坚定的雄心与强大的魄力,更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深耕细作、政策的精准扶持,以及每一位关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民众对未来的真诚期待与积极参与。

从深圳的创业者到北京的科学家,从流水线上的工人到积极关注硬科技的普通大众,每一份努力都在为这场波澜壮阔的工业远征增添力量。

历史的火炬正照亮未来,属于我们的征途,在浩瀚的星辰大海之中。让我们携手共进,持续关注、支持中国制造的发展,共同见证中国制造业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文本素材来源@大象放映室

来源:围炉话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