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反诈老陈”的事,估计不少人都刷到了——前反诈警察、靠“你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了吗”火遍全网的他,这次没跟骗子较劲,反倒跟“嘎子哥”和酷派手机干上了,最后连自己的快手号都给整没了。
最近“反诈老陈”的事,估计不少人都刷到了——前反诈警察、靠“你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了吗”火遍全网的他,这次没跟骗子较劲,反倒跟“嘎子哥”和酷派手机干上了,最后连自己的快手号都给整没了。
这事儿得从他买手机说起。前阵子老陈在嘎子哥直播间,买了台酷派手机。结果转头就发视频说这手机有问题,官网查不到售卖信息,怀疑是假货。本来消费者质疑商品,这事儿挺正常,大家还觉得“老陈这是把反诈的劲儿用到打假上了”。
可没过多久,酷派官方就出来回应了,说嘎子哥卖的是正品,官网链接还在审核,所以暂时没上架。按说官方都给了说法,这事儿就算有个交代了,哪怕老陈还有顾虑,也该走正规渠道去核实,比如找消协、查质检报告。
但老陈偏不。他接着发视频,一条接一条地炮轰酷派,说人家卖的是“贴牌机”,还连带着把嘎子哥也给卷进来了,话里话外都带着一股子“你肯定有问题”的冲劲儿。结果呢?9月5号晚上,快手直接把他的账号封了,理由是“攻击、抹黑其他主播”。
消息一出来,网上立马吵翻了。有人说“老陈这是替消费者说话,凭啥封号?”也有人说“他就是想蹭流量,得理不饶人,封得好!
首先得说句公道话:老陈一开始的质疑,其实没毛病。
你想啊,直播间卖的手机,官网查不到信息,换谁心里都得犯嘀咕。万一真是翻新机、组装机,买回去坏了找谁修?售后有没有保障?老陈把自己的购买记录、拆箱视频都发出来,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提担忧,这本来是好事——毕竟现在直播间带货的坑太多了,有个人站出来挑挑刺,也能帮大家避避坑。
消费者有知情权,也有质疑的权利,这是法律给的底气。要是商家卖的东西真有问题,就该有人指出来,倒逼他们规范。可问题是,维权这事儿,得讲“度”,得讲“理”,不能凭着一股劲儿瞎来。
老陈错就错在,把“质疑”变成了“攻击”,把“讨说法”变成了“死缠烂打”。
酷派都已经明确回应是“官网链接在审核”,这虽然不是最完美的解释,但至少给了一个说法。老陈要是真担心手机质量,完全可以找第三方机构检测,或者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用证据说话。可他没这么做,反而接二连三地发视频,一口咬定人家是“贴牌机”,话里话外都带着煽动性,比如“大家别买,这是坑人的”“商家就是在骗老百姓”。
这种时候,他的身份就很微妙了。以前是反诈警察,自带“公信力”光环,现在虽然辞职了,但网友心里还认他这个“老陈”。他说的话,比普通网红有分量,也更容易影响大家的判断。可他忘了,就算以前是警察,现在也只是个普通消费者,没权利给商家“定罪”。
你没有实打实的证据,就凭着“官网查不到”这一点,反复炮轰人家“造假”“抹黑”,这就不是维权了,更像“舆论审判”。商家也是有声誉的,你这么一闹,人家的生意受影响,嘎子哥的直播间也被带节奏,这不是损害别人权益吗?
平台封他的号,不是不让人维权,而是不允许“乱维权”。
有人说“平台这是偏袒商家”,其实真不是。你想啊,要是人人都学老陈,遇到点怀疑就凭着自己的流量和影响力,在网上连番炮轰,不管事实真相就给别人扣帽子,那网络不就乱套了?
比如你买个衣服觉得质量不好,不找客服、不找消协,直接发视频骂商家“卖假货”“黑心”;你点个外卖觉得不好吃,就说商家“用过期食材”“不卫生”。要是都这么来,商家还怎么做生意?其他消费者看到这些视频,也分不清真假,很容易被带偏。
平台是个公共空间,得有规矩。你可以理性维权,可以客观质疑,但不能搞人身攻击,不能散布没有根据的谣言。老陈的行为,已经超出了“理性维权”的边界,变成了“攻击抹黑”,平台按照规则封号,其实是在维护秩序——既不让商家平白受冤,也不让其他消费者被误导,更不让“维权”变成某些人博流量的工具。
再往深了说,老陈这事儿,其实暴露了“网红维权”的一个大问题:很容易从“帮大家”变成“为自己”。
老陈当初靠反诈火了之后,辞了公职当网红,这本身没问题。但网红要吃饭,就得靠流量。而“维权”“打假”这种事儿,最容易吸引眼球,最容易涨粉。一开始可能是真的想帮消费者,但时间长了,就容易忘了初心,把“维权”当成博流量的手段。
就像这次,明明官方已经回应了,他还不依不饶,为什么?因为“炮轰大企业”“跟网红对刚”有话题度啊!发一条视频能涨多少粉,能赚多少流量钱,这些可能比“弄清真相”更重要。这种时候,“维权”就变味儿了,成了“炒作”。
更可怕的是,这种“流量至上”的维权,会坑了真正需要维权的人。
你想啊,要是大家看到老陈这种“没证据就乱骂”的维权者多了,以后再有人真的买到假货、遇到坑,发视频求助,大家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这人是不是又在蹭流量?”“别是炒作吧?”真正的受害者,声音反而被淹没了。
而且,这种不理性的维权,还会让大家对“维权”本身产生误解,觉得“维权就是要闹大”“不骂不火”。可实际上,真正靠谱的维权,从来不是靠嗓门大、靠骂得狠,而是靠证据、靠法律。
比如你买到有问题的商品,正确的步骤应该是:先保留好购买记录、商品包装、检测报告这些证据;然后跟商家协商,要求退货、赔偿;要是协商不成,就找消费者协会投诉,或者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再不行,还能走法律途径起诉。这些渠道虽然可能慢一点,但每一步都有规矩,能真正解决问题。
老陈作为前警察,按理说比谁都清楚“讲证据”“走程序”的重要性,可他这次偏偏选了最激进、最容易出问题的方式。这大概就是“流量迷了眼”——忘了自己当初为啥火,也忘了维权的本质是什么。
最后,给大家提个醒:不管是维权,还是看别人维权,都得保持理性。
作为消费者,遇到不公,该发声就得发声,但一定要守住底线——不造谣、不抹黑、不人身攻击,用证据说话,走正规渠道。别觉得“闹大了才能解决问题”,有时候越闹越乱,最后反而把自己搭进去。
作为看客,也别跟着瞎起哄。看到有人说“某商品是假货”“某商家坑人”,先别急着骂,先看看有没有证据,有没有官方回应。别被别人的情绪带偏,也别成为“流量维权”的帮凶。
至于老陈,这次封号对他来说,可能也是个教训。要是他能好好反思,以后回归理性,用自己的影响力真正帮大家解决问题,说不定还有机会赢回大家的信任。但要是还想着靠“骂战”博流量,那下次可能就不是封号这么简单了。
维权是好事,但得走对路。别让“维权”变成“违法”,别让“帮大家”变成“害大家”。这才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
来源:百姓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