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鄂尔多斯高原腹地,毛乌素沙地边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浩勒报吉村的广袤沙地上,一位身形敦实的妇女骑着电动三轮车,频繁穿梭于沙柳林间。车斗里装着理发工具、应季衣物和热气腾腾的油糕。47年来,她车轮碾过的轨迹,连缀成上万公里的“爱心长征路”。
47年间,她已陪伴56位老人走完最后一程,许多孤寡老人将她视为最信赖的亲人
文 | 刘懿德 乌兰 杨潇
在鄂尔多斯高原腹地,毛乌素沙地边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浩勒报吉村的广袤沙地上,一位身形敦实的妇女骑着电动三轮车,频繁穿梭于沙柳林间。车斗里装着理发工具、应季衣物和热气腾腾的油糕。47年来,她车轮碾过的轨迹,连缀成上万公里的“爱心长征路”。
从青丝到白发,方秀兰用半生时光,在这片土地上浇筑出一座温暖人心的精神灯塔。这位未曾识字的农村党员,以质朴、纯粹的行动,生动诠释着“共同富裕”的深层内涵——物质的丰盈与精神的拔节,如同马兰花的根与叶,在草原深处共生共长,相互滋养。
方秀兰给养老院老人理发(2025年2月19日摄) 屈尘摄
沙窝子里的“生命摆渡人”
初春凌晨,浩勒报吉村犬吠声不时划破寒夜的宁静。65岁的方秀兰摸黑起身,熟练地将发酵好的黄米面揉进木甑,蒸腾的热气弥漫开来,三份油糕正在成型,这是她给幸福互助院三位独居老人准备的“每周特供”。
1979年,19岁的方秀兰嫁到浩勒报吉村三社,日子艰苦闭塞,村里全是沙窝子。新婚第三天,她推开邻居亢玉兰家吱呀作响的木门,眼前的景象让她揪心。患有精神障碍的独居老人蜷缩在炕角,破旧的被褥结满冰碴。13岁加入乌审召“铁姑娘”突击队,在风沙中摸爬滚打的坚韧,让她暗暗下定决心:“不能光顾着自己过日子,要把互帮互助的精神延续下去。”
从此,“胖大姐”方秀兰开始用行动诠释着温暖与力量,义无反顾地创办“临终关怀志愿队”,成为了沙窝子里的“生命摆渡人”。
在方秀兰家的相框里,有一张特殊的“全家福”,前排是至亲,后排站着受助老人。这张照片,是她爱心与担当的生动写照。
亢玉兰发病时,会将粪便抹满土墙,方秀兰在零下25℃的寒冬中,默默清理三个小时;吴毛女瘫痪在床十二年,她不辞辛劳,每天贴身照顾,直至老人安详离世;同村的张世平患上尿毒症,她连夜缝制30个粗布募捐袋,磨穿两双布鞋,四处奔走募捐,最终帮其渡过难关……47年间,她陪伴56位老人走完最后一程,许多孤寡老人将她视为最信赖的亲人;412户家庭存着她的手机号,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她;村卫生室医生见证过她86次紧急送医,她的身影总是在危急时刻出现。
“她把每个需要帮助的人都当成自家亲戚。”村支书拿出一本泛黄的《爱心台账》,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2023年累计服务527小时,为老人理发89次,送医送药43趟,调解家庭矛盾17起。最新一行写着:“1月18日,自费购买20件羽绒服,发放至牧区教学点。”一笔一画,都是方秀兰爱心的见证。
“共富引擎”的破茧之路
2006年,一个念头在方秀兰心中逐渐成形:“要是能开个农家乐,既能赚钱又能教技术多好。”说干就干,这位从未进过学堂的农妇,凭借着不服输的劲头,起早贪黑,筹措资金,用三年时间将两间土房改造成“胖大姐农家乐”。此后,她潜心钻研厨艺,沙葱包子、风干羊肉面经她之手,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美食”,食客纷至沓来,小小的农家乐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方秀兰敏锐察觉到新的机遇,决定把农家乐与民宿一体化发展,拓展乡村旅游产业。她重新规划布局,将后院改造成温馨舒适的民宿区,土炕铺上崭新的被褥,墙壁挂上充满乡土气息的剪纸,让游客品尝美食的同时,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活,方秀兰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致富后的方秀兰没有忘记乡亲,她主动化身“乡村振兴实验员”。在餐厅后院开辟“共富工坊”,白天教妇女们炸油糕、剪窗花,传授实用技能;晚上组织大家读书看报,了解国家政策。村民高美霞清楚地记得:“2014年立春,方大姐把自家菜谱印成册子,说‘姐妹们都来学,咱们一起端旅游饭碗’。”在方秀兰的带动下,浩勒报吉村诞生了4家农家乐、6个家庭牧场,带动56名妇女年均增收超3万元。
更具突破性的是她创建的“双链帮扶”模式。在“能人链”上,将种养大户、农家乐和民宿经营能手与困难户结对,形成全方位的帮扶网络。这些“能人”定期组织经验分享会,从养殖技巧、菜品研发,到民宿服务、游客接待,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与经验。
在“产业链”上,依托农家乐与民宿,积极收购群众的农畜产品,用于集市、餐饮制作和民宿特产售卖,拓宽销售渠道,将本地特色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带动23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文明生根的“柔性革命”
正月十五,浩勒报吉村文化广场热闹非凡,马头琴琴声悠扬,穿透暮色。23位身着盛装的妇女踏歌而舞,领舞的方秀兰动作略显笨拙却充满力量。热闹的场景背后,隐藏着一段艰难岁月。2011年,为组建文艺队,方秀兰抵押餐馆贷款购置设备,她还跟着电视学舞,摔伤也从未放弃。
“物质脱贫不是终点,精神荒漠更要开花。”方秀兰的文化觉醒,源自一次村民因赌博输掉扶贫牛羊,让她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于是,她自费创办“文化大院”,2000册图书、15种报刊构成了村民的精神粮仓。
她还独创“服务换积分”制度,参加文艺队积10分,调解矛盾积5分,500分可兑换农机具使用权。如今,村里牌桌变成读书角,村民成为护林员,红白喜事费用下降70%,文明新风尚在村里悄然兴起。
方秀兰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2011年,她牵头组建起浩勒报吉村巾帼志愿服务队,2015年自筹资金设立“爱心救助站”。在她的影响带动下,巾帼志愿者、家庭爱心志愿者等200余人纷纷加入,他们捐赠衣物4000余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和提供暖心服务共1700余次。如今,“‘胖大姐’巾帼送暖”已成为鄂尔多斯市的知名志愿服务品牌,温暖人心。
返乡大学生王博泉说:“回到家乡,看到方阿姨为村里做了这么多事,我十分敬佩,想用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为志愿服务活动出份力。”
周边各苏木镇、嘎查村群众慕名前来学习公益经验,社会组织主动提供资源支持,乌审旗各单位、苏木镇嘎查村纷纷邀请她讲述公益故事,激励更多人投身公益,爱心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方秀兰本人也先后荣获自治区、市、旗、镇级表彰奖励35次,其中自治区级3次、市级5次、旗级17次、镇级10次,获得内蒙古好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等诸多荣誉。这些荣誉,是她公益路上的闪耀勋章,承载着一个平凡人一生坚守善举的动人故事。岁月染白了方秀兰的鬓角,却从未改变她的初心。她用爱心惠及一方群众,践行志愿服务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
(作者分别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乌审旗融媒体中心总编辑、乌审旗融媒体中心记者)■
来源:新华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