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资料: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年第44卷第6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数据(2020年)
· 《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20年)》
四月刚到,朋友圈里又炸开了锅,有人说“慢阻肺能彻底逆转了”,还有人说“以后不用天天吸药了”。
这是真的吗?慢阻肺,这种让人“越喘越没气”的病,真的能逆转吗?真相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
很多人一听“慢阻肺”,就以为是老年人才得的事,其实我国慢阻肺的平均发病年龄已经提前到40岁左右。
2020年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达13.7%,约有1亿患者,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长。
不少人感冒一拖三个月,咳嗽不断、晨起咳痰、爬楼喘不上气,还以为是“支气管炎”犯了,殊不知这已经是慢阻肺的早期表现了。
更糟糕的是,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肺功能已经损害一半以上,这就像等车撞上才去系安全带,不挨点教训都不知道事情有多严重。
说到“逆转”,我们要分清楚两个层面:临床上的“症状逆转”和病理上的“肺功能恢复”。
这可不是一回事。
慢阻肺的本质,是不可逆的气流受限,也就是说,肺泡被破坏了,支气管黏膜长期炎症,气道弹性减弱。想把已经坏掉的肺泡“修回来”?目前医学水平还没到这一步。
所以,慢阻肺的“逆转”更多是指病情控制住了,症状减轻了,生活质量提高了。
《中华内科杂志》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通过规范药物吸入治疗、戒烟、肺康复训练等手段,部分轻中度患者的肺功能可在1-2年内出现明显改善,但并非真正意义的“逆转”,而是“缓解”。
我有一位患者,50多岁,做了一辈子装修,抽烟30多年,平时咳嗽咳痰不当回事。后来呼吸困难越来越严重,走几步都喘,别人劝他去医院,他偏不听,自己去药店买“止咳药”、“消炎药”,各种偏方也试。
结果半年后,被家人抬进医院,一查肺功能只剩下50%,已经是慢阻肺中晚期。
这样的“药罐子”,我见得太多。
慢阻肺不是靠吃止咳药能解决的问题,乱吃药不仅无效,还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导致药物副作用,比如长期使用口服激素,会引起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问题。
权威指南明确指出:慢阻肺的基础治疗是吸入型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激素的联合使用,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与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的联合制剂。
吃药只是辅助,关键在于“吸”,而不是“吃”。
很多人对吸入药物有误解,怕上瘾、怕副作用、不愿长期用。实则不然。
慢阻肺的吸入治疗,就像糖尿病人打胰岛素,是基础控制手段。
2019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长期规律吸入治疗可显著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率,改善肺功能,减少住院次数。
而且新一代吸入装置如干粉吸入器(DPI)、压力定量吸入器(pMDI)等,剂量稳定、作用靶向,副作用比口服药小得多。
别把“吸药”当成耻辱,那是你肺在喘息中最后的防线。
你肯定听说过有人说:我爸以前喘得不行,现在天天快走、爬山,气都不喘了。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背后有个关键条件——系统的肺康复训练。
肺康复不是简单地“多运动”,而是一项涉及呼吸训练、有氧训练、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的综合干预体系。
202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的一项研究指出,规律肺康复训练3-6个月,可使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提高20%以上,肺功能参数明显改善。
我有个同行的父亲,确诊慢阻肺后,每天坚持做腹式呼吸、缩唇呼吸,配合医生安排的间歇性低强度有氧训练,坚持了一年,现在能爬三层楼不喘,生活几乎恢复正常。
这不是奇迹,而是科学干预的结果。
这几年确实有不少新药在研,比如抗IL-5、IL-13等靶向生物制剂,甚至有研究在尝试用干细胞修复肺泡。
但这些都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距离真正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
也有一些中药制剂在研究中表现出一定抗炎、止咳化痰作用,比如麻杏石甘汤、清肺消炎丸等,但目前尚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其疗效,不能盲目依赖。
所以,别被“新药即将上市”的新闻冲昏了头。
现阶段,慢阻肺最管用的“药”,还是戒烟、吸药、锻炼、定期复查。
说到底,慢阻肺是一种“懒”出来的病——懒得戒烟、懒得运动、懒得复查、懒得听医生的话。
一旦拖成重度慢阻肺,病人不仅喘得睡不着觉,家人也跟着受罪。
但也不是没有出路。只要抓住早期,规范治疗,慢阻肺是可以“稳住阵脚”的。
就像树叶黄了你换不了树,但你至少能把土壤养好,不让它继续枯萎。
写在四月的这个好消息里:慢阻肺不是绝症,关键在你怎么做。
别再觉得吸药丢人,别再靠“止咳糖浆”糊弄自己的病,别再信“偏方秘方”能治根。
真正有效的方法,从来不是花哨的“神药”,而是科学的坚持和对生命的尊重。
这个四月,如果你还在喘,该是时候去做个肺功能检查了。
别等喘不过气,才想起呼吸有多重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小菲聊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