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接种了四针疫苗,还是没救回来。”这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发生在2024年末的成都,一位年仅9岁的男孩在被狗咬伤后按流程接种了狂犬病疫苗,却仍不幸因狂犬病发作离世。
这个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与不解,也让人们重新审视对狂犬病的认知。
打了疫苗,为什么还会发病?狂犬病真的无法治愈吗?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这一连串的问题,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医学原理和公共健康知识。
狂犬病,作为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致死率近乎100%的急性传染病,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疾病之一。
它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老掉牙”的病症,而是依然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的现实存在。
根据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报告的狂犬病死亡病例在数百例左右,且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但城市中也并非绝对安全。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能侵袭所有温血动物,且以犬类为主要传染源。
通过携带病毒动物的唾液,经抓伤、咬伤或黏膜接触伤口传播给人类。
一旦病毒突破皮肤黏膜屏障,沿周围神经系统逆行入侵中枢神经系统,病毒一旦到达大脑,即可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为1到3个月,但也可短至几天,长达数年。
这正是其危险之处:潜伏期间无任何症状,待症状一旦出现,几乎无药可救。
目前全球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高达99.9%,极个别幸存病例也多伴随严重神经后遗症。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狂躁型最典型,表现为剧烈恐水、怕风、咽喉痉挛、极度焦虑等症状;麻痹型则较为隐匿,常被误诊为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早期症状通常为伤口部位刺痛、瘙痒、麻木,伴随发热、乏力,进而迅速发展为神经系统症状。
在治疗方面,狂犬病的防控重于治疗。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唯一有效的防控手段是“暴露后预防”(PEP),即在暴露后尽早清洗伤口、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此次成都男孩事件中,虽已接种4针疫苗,但若未正确处理伤口、未及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或病毒侵入速度过快,仍可能导致预防失败。
狂犬病疫苗的接种并非“打了就万无一失”。疫苗需要一定时间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若病毒在此之前已经进入神经系统,即便接种疫苗也无力回天。
特别是头面部、手指等富含神经末梢部位的咬伤,病毒传播速度更快,危险更高。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明确指出,对于III级暴露(如破皮出血的咬伤),必须在清洗伤口后立即注射狂犬病疫苗+狂犬病人用免疫球蛋白(RIG)联合预防。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医疗机构尚未完全普及RIG使用,或者患者未被明确告知其重要性,增加了暴露后预防失败的风险。
预防狂犬病的关键在于“零时延处理”,包括以下几点:
立即大量清水和肥皂彻底冲洗伤口不少于15分钟,可使用碘伏再次消毒;
尽早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启动暴露后预防流程;
根据暴露程度判断是否需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II级暴露;
按时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程序(通常为5针,部分为4针方案);
伤口部位不应缝合,避免病毒封闭于体内形成“潜伏区”。
个体防护之外,群体免疫建立也尤为关键。目前我国在《动物防疫法》中明确要求“犬只应每年接种一次狂犬病疫苗”。
但据《中国狂犬病防控进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犬只年均疫苗接种率仍不足70%,远低于WHO推荐的70%以上覆盖率,这使得狂犬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在全球范围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零2023”目标,即到2030年实现人类由犬传播狂犬病零死亡。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国纷纷加强犬类管理、疫苗可及性与公众教育。
科技层面,中国科学家近年来已实现重组狂犬病疫苗技术突破,部分新型疫苗具有更快免疫起效、更强持久力的特点,正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此外,口服狂犬病疫苗在野生动物中的推广也成为重要研究方向,尤其是在蝙蝠、狐狸等野生动物中控制病毒传播源。
AI辅助的狂犬病暴露评估系统、伤口分级辅助诊断工具,也逐步被引入基层医疗体系,提升处理效率与准确性。
在家庭健康管理方面,合理储备碘伏、无菌纱布、医用手套等急救用品,了解基本的伤口处理流程,尤其是有儿童的家庭,应定期教育孩子避免接触流浪动物,避免挑逗宠物。
在公共卫生层面,建议:
加强城市与乡村犬只管理制度,推进犬只注册、年检、疫苗接种;
推动狂犬病疫苗纳入常规免疫程序,降低疫苗费用,提高可及性;
建立狂犬病暴露后绿色通道,保证疫苗与免疫球蛋白储备充足;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规范暴露后处置流程,杜绝误诊与漏诊。
结尾建议如下:
1. 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立即用流动水和肥皂清洗伤口至少15分钟;
2. 第一时间到有资质的预防接种门诊,评估是否为III级暴露,是否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
3. 完成规范疫苗接种程序,不随意减少剂次或中断接种;
4. 避免接触流浪动物,家养宠物每年接种疫苗,保留接种记录;
5. 儿童教育要提前介入,增强安全意识,避免误触、挑逗动物;
6. 家庭常备消毒用品与伤口应急包,掌握基本伤口处理知识;
7. 如出现发热、局部麻木、恐水等典型症状,立即就医,说明暴露史;
8. 推动社区与学校普及狂犬病防控知识,构建全民免疫屏障。
健康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责任。面对此类高致死率传染病,我们能做的不仅是“知晓”,更应“做到”。
日常生活中,不轻视任何一次动物咬伤,不错过每一次接种机会,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的保护。
参考资料与权威来源: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狂犬病防控技术指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