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省地矿局五队扎根泰安,服务地方,积极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作用,围绕生态农业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地质等方面,开展了100余项地质服务项目,为泰安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鲁网4月2日讯“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巍巍泰山,是泰安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今的泰安,山水相依,物产丰饶,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山东省地矿局五队扎根泰安,服务地方,积极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作用,围绕生态农业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地质等方面,开展了100余项地质服务项目,为泰安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地矿五队将始终以‘泰汶筑梦•服务先锋’党建品牌为引领,为泰安乡村振兴贡献地矿智慧和力量。”山东省地矿局五队党委书记、队长李志民坚定地表示。
智慧赋能开启丰收密码,数据领航谱写乡村新篇
提到泰安市的美食特产,不得不说起天宝镇的中华樱桃。泰安市天宝镇地处鲁中腹地,北倚国家森林公园徂徕山,南临黄河支流柴汶河,北部山区风光秀丽,南部平原土质肥沃,素有“小泰山”“汶阳田”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在这里,山东省地矿局五队依托自建智慧农业平台,成功打造了“地质+农业”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我们通过整合农业、地质调查、生态环境等多源数据,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起自动化控制、全天候监测的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智慧农业项目的负责人韩林介绍说,该平台成功实现了多源异构数据的无缝对接,对农业生产实现全方位、高精度的监测与分析,为天宝镇樱桃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帮助种植户实时掌握樱桃树的生长环境、土壤湿度、温度变化等关键指标,从而优化灌溉、施肥等管理措施。此外,通过遥感影像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识别功能,平台还能及时发现病虫害或自然灾害对樱桃园的影响,并辅助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这种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樱桃种植的效率和产量,还显著提升了果实的质量,为天宝镇樱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智慧农业数字信息化平台”已初步建成,农业数字化 “一张图”智慧管理、农业大数据分析与信息发布等子系统的设计均已完成。通过整合农业资源,不仅为农业农村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高效的数据支持,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还在自然资源行业的业务管理、科研规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平台成功获得软件著作权认证。
地热能点亮绿色乡村,新能源驱动温暖民生
初冬时节,走进山东省地矿局五队肥城市安驾庄地热田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施工现场,钻机的轰鸣声与工人的忙碌身影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目前我们施工的ZK1单井出水量96立方米/小时,出水温度57℃,经初步测算,可满足8万平方米社区供暖需求。”项目负责人介绍道。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构建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安全可靠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答题”。山东省地矿局五队紧跟时代步伐,将可广泛应用于健康疗养、农业种植、发电、建筑物供暖制冷等领域的“地热能”作为绿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开展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地质工程服务,助力地方美丽宜居乡村,为打造“地热+智慧农业”“地热+社区供暖”“地热+养殖”等地热能服务乡村振兴应用场景奠定了基础。
在安驾庄地热田实施ZK1单井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和全域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实现当地村民供暖方式从传统能源向绿色清洁能源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鲁中地区首个岩溶裂隙型带状热储中深层地热能用于社区供暖的项目,为山东省乃至华北地区同类型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树立了典范。
应急找水力解旱情之困,守护水源长保民生之安
加强乡村供水水文地质工作,是山东省地矿局五队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
2024年5月,泰安市出现阶段性气象旱情,导致下港镇等区域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山东省地矿局五队了解情况后,迅速组建应急找水突击队深入旱区一线,摸排受灾情况,精准分析研判。针对旱区地质条件复杂、找水难度大的问题,通过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的方式,利用3天时间布设物探测线8条,完成测点480个,成功定出井位。很快,钻机进场;不到一周,钻井工作全部完成。“喝水再也不用发愁了,而且这水甜着哩。”下港镇老百姓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山东省地矿局五队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开展了缺水山区找水、公益性找水打井、城镇应急供水勘查等工作,极大解决了缺水地区群众饮水难题,保障了城镇供水安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山东省地矿局五队在泰安市共找水定井130眼,出水率85%以上,为泰安市16个乡镇100多个村庄送去了清澈的甘泉。
此外,山东省地矿局五队利用卫星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速度快的优势,采用卫星遥感数据开展水源地保护区的遥感监测,全面了解水源地水体及周边保护区内水生态安全及风险源信息,实现对水源保护区内快速、客观的监测,全力保障泰安市500万人民群众用上放心水、喝上安全水。
矿山焕新消除往昔旧貌,生态治理收获今日双赢
“昔日荒山秃岭,今朝绿意盎然”——曾经因无序开采而伤痕累累的山体,如今在生态修复的春风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泰安市岱岳区三山、三股山等片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一片繁忙景象。项目负责人唐飞介绍道:“我们计划先清除边坡危岩,修建挡土墙和排水系统,稳固山体结构,随后覆土绿化,种植乔木和灌木,实现生态全覆盖。项目完成后,不仅能消除崩塌、滑坡等安全隐患,还将为周边环境带来显著改善,提升区域生态品质。”
除了三山、三股山等片区项目,山东省地矿局五队还积极参与了泰安市多个县区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山体植被恢复、危岩治理、水资源修复和土地整治等一系列措施,山东省地矿局五队为矿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曾经的废弃矿坑,如今已变成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生态公园,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今年以来,山东省地矿局五队已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过1200公顷,不仅为矿山增添了“颜值”,更为区域发展注入了“价值”,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土地是农村最重要最基础最直接的资源,是乡村振兴最有力的抓手。”地质环境处主任魏凯郑重表示,山东省地矿局五队坚守守护泰山绿水青山的初心,坚持做绿水青山的‘美容师’,助力乡村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给百姓更多的青山和绿水。
地质文化村绘就乡村美景,特色资源点振兴发展新篇
助农扶农、助力乡村振兴,地矿人一直在路上。山东省地矿局五队充分发挥地质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特色地质、旅游地质和历史文化村镇调查,遴选了一批地质资源丰富、具有地质旅游产业潜力的村庄,通过提供地质技术支持、帮助招商引资等形式,推动乡村地质资源开发利用,为地质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交上了一份亮眼的“地矿答卷”。
紧邻彩石溪的曹家庄村,地处泰山西南麓,位于泰山桃花峪登山线路入口,地质演化与泰山地质演化一脉相承,独有的地质资源既造就了叠嶂山峦的秀丽风光,又奠定了生态产业的良好基础。近年来,山东省地矿局五队通过“地质+生态农业”模式,助力曹家庄从一个传统农业村庄转型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泰山周缘地区落地实施的新范式。
通过开展地质调查、影像信息采集等基础工作,系统推进特色地质文化村镇示范及标准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创新性地构建了地质文化村数字博物馆与科普网站,有效推动了数字化科普设施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与发展。经过持续实践探索,2021年中国地质学会公布首批地质文化村(镇)名单,曹家庄村凭借突出的地质文化特色和数字化建设成果,成功入选三星级地质文化村,成为山东省首个获此殊荣的乡村,为全省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树立了标杆。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泰安篇章,让广大乡村产业更加兴旺,让丰厚的乡土资源更加活跃,让广大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是我们地矿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李志民表示,山东省地矿局五队有决心、有能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地矿智慧、地矿力量和地矿担当,让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让美丽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通讯员 陈晓希)
来源:鲁网泰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