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七位倡议人,郑重地向国家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性的大学的建议》,这份建议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西湖大学筹建的希望之光。在这七位倡议人的合影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域人才汇聚的力量。其中有
西湖大学与河南:跨越地域的深厚缘分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版图上,西湖大学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正绽放着独特的光彩。而它与中原大地河南之间,也缔结了一段跨越地域、意义深远的缘分。
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七位倡议人,郑重地向国家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性的大学的建议》,这份建议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西湖大学筹建的希望之光。在这七位倡议人的合影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域人才汇聚的力量。其中有出生于郑州、在驻马店度过青少年时光的河南人施一公,他始终坚定地认同自己河南人的身份,就像一棵扎根在中原大地的大树,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家乡的印记。他不遗余力地宣传河南,积极为河南的教育事业鼓与呼。在201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的采访中,他言辞恳切地说道:“河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宛如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它是中国的缩影。若科教不能引领中国,不能排在第一梯队,我心不甘。”他怀揣着一个炽热的梦想,那就是“河南要建设3所一流大学”。他相信,在省里、市里的支持以及企业家们的助力下,河南人齐心协力,一定能建起一批优秀大学。他憧憬着,5年之后,这些大学成为中国知名的学府;10年之后,成为中国著名的高等院校;20年之后,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这种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和美好愿景,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河南教育前行的道路。
在西湖大学的创办过程中,一批河南籍企业家成为了坚实的后盾,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对家乡的深情。高瓴资本的张磊,这位驻马店的骄傲,作为西湖大学创始捐赠人之一,慷慨捐资3亿元。这笔资金如同一场及时雨,为西湖大学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牧原股份的秦英林,南阳人的杰出代表,向西湖大学捐赠价值9亿元的股票,展现出了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和社会担当。白象食品的姚忠良,同样来自驻马店,作为西湖大学创始捐赠人之一,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鹏宇集团的朱新红,驻马店籍企业家,向西湖大学捐款1亿元,助力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奖助学金设立。蜜雪冰城创始人张红超,开封人的创业楷模,也为西湖大学捐赠资金,用于学校的各项发展。他们的善举,不仅为西湖大学的建设添砖加瓦,也为河南与西湖大学之间的缘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西湖大学的教师团队中,也活跃着一批优秀的河南籍学者。吴明轩,郑州人,理学院化学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在化学领域深耕细作,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科研能力,为学生们传授知识,培养科研人才。何丹阳,信阳人,生命科学学院神经免疫学实验室负责人,她专注于神经免疫学的研究,带领团队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她的丈夫徐和平也在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夫妻二人携手在科研和教学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雷亮,鹤壁人,工学院特聘研究员,他致力于工学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为学院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在西湖大学的舞台上,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才华,为学校的科研和教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湖大学与河南的缘分,不仅仅局限于人员的往来和捐赠,还延伸到了科研和产业合作领域。由西湖大学和南阳市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牵头建设的牧原实验室,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河南的科研领域闪耀着光芒。它是河南省唯一一个以企业命名的省级实验室,致力于建立世界一流的合成生物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及产业创新平台。实验室将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紧密结合,形成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的一体化链条,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示范。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推动了国家及中部地区合成生物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也为河南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招生以及人才培养方面,施一公院士深厚的故乡情结,化作了对河南学子的殷切关注和期望。他曾满怀深情地表示:“希望我的家乡能够有更多学生来到西湖大学,在这里,他们可以接触顶尖的科学家,接受一流的科研训练,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早在2018年西湖大学首批博士研究生招生时,就有来自河南农业大学的周口籍学生王玉龙脱颖而出。他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当年河南省唯一一位被录取的博士生,成为了首批“吃螃蟹”的人,开启了河南学子在西湖大学求学的新篇章。2025年西湖大学首次通过普通高考面向浙江省外招生时,河南成为了首批开放的五个省市之一,并且投放了20个名额。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西湖大学对河南生源的肯定和重视。录取的20名河南学生中,多位高考成绩在685分以上,最低分为674分,对应全省排名约1900位左右。这些学生主要来自于信阳高级中学、南阳一中、郸城一高、驻马店高级中学等河南省内的重点中学。他们放弃了报考国内绝大多数985高校的机会,选择了西湖大学,这不仅是对西湖大学的认可,更是对河南籍校长施一公的信任。
曾经有人质疑,西湖大学再好也没有985高校的保研资格。然而,今年西湖大学获批成为内地三所非公立高校、具有研究生推免保研资格的高校之一,另外两所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一喜讯,如同一声春雷,打破了外界的质疑,彰显了西湖大学的实力和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人在高校办学方面的探索由来已久。早在1985年5月,在郑州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所中外联办的综合性高等学府——黄河大学,就是河南人勇于创新的见证。它是中美合办、中外合办的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得到了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袁世凯之孙袁家骝等海外华人的关注。巧合的是,黄河大学首任校长、数学家、中国核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秦元勋教授年轻时在浙江大学求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这似乎冥冥之中预示着豫杭之间的缘分。目前,河南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筹建新的“黄河大学”,定位是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旨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探索跨省合作与国际联合办学模式。河南大学资深教授、河南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建议,新“黄河大学”可以向西湖大学学习。
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河南人来到西湖大学任教、求学,他们将在这里积累经验,汲取知识的养分。而这些经验和知识,也将如同种子一般,播撒在河南的土地上,帮助河南创建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与河南的缘分,将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延续,牵动着两地千年的历史渊源,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来源:纪录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