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文化刊物关于冀南一镇的简介,短短百余字,竟有9处谬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2 13:23 1

摘要:偶尔看到由本市知名文化刊物所属微信公众号发表题目为《邱县香城固镇》的文章,该篇文章大概分成了三部分:对邱县乡城固镇历史沿革简介、境内杏林寺介绍及传说、1939年1月发生的“香城固战役”。其中,以历史沿革简介所用篇幅最少,不到200字,现复制如下:

《邱县香城固镇》一文片段

偶尔看到由本市知名文化刊物所属微信公众号发表题目为《邱县香城固镇》的文章,该篇文章大概分成了三部分:对邱县乡城固镇历史沿革简介、境内杏林寺介绍及传说、1939年1月发生的“香城固战役”。其中,以历史沿革简介所用篇幅最少,不到200字,现复制如下:

香城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据今《邱县县志》载:今邱县香城固是一座古城池,为邱县的一个镇。春秋战国时期为新筑城,西汉时属平利县,西晋时属上白县,后汉时属兴德县,北魏时属武强县、香城县,隋唐时为沙丘城治所,元代属临清运粮万户府,明代、清初属东昌府临清州,香城固是城西最远一处古镇。

由于近几年来自己一直致力于各地舆地变迁的研究,并且还在《大运河时空》自媒体平台发表,对邱县及香城固镇的历史还是有所了解的,一看到该文章对香城固历史沿革简介,发现与自己所了解的根本一点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有着颠覆性的不同。下面采取逐句对照分析的方式,来看看其正确与否。

一、春秋战国时期为新筑城

新筑,最早出现在《左传·成公二年》中:“二年……夏四月丙戌,卫孙良夫帅师及齐师战于新筑,卫师败绩。”或许这也是像上面说香城固镇“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的来源吧。

春秋时期的“新築城”

其具体位置,商务印书馆1931年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介绍:

新筑,在今直隶大名县故魏县南有新筑城。卫孙良夫与齐师战于此。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则为:

新筑邑,在今河北大名县西北,春秋卫地,卫孙良夫与齐师战于此。

上面两则记载,一在大名县故魏县南,一在大名县西北,虽然略有差异,但总的来说是在今天的大名、魏县境内,和邱县香城固镇还是有70多公里距离的。

可以确定,新筑县与邱县香城固镇没有关系。

二、西汉时属平利县

《汉书·王子侯表》记载于宣帝神爵四年三月癸丑分别封了“平干顷王”的两个儿子:平乡孝侯壬、平利节侯世。据《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介绍,虽然平利侯国位置失考,但平乡侯国位置可以确定在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所以平利侯国的位置:“与平乡侯国同日置,名亦相似,疑地望相近”,也应在平乡县西南。平利侯国后为平利县,在东汉初所修《汉书·地理志》“广平国”中有载,但不见于《续汉书·地理志》,应为东汉初省并。

邱县香城固镇在平乡县东南,且相隔曲周、广宗2县,距离有35公里左右,非平利县所属。

西汉时,香城固一带应属南曲县

三、西晋时属上白县

上白城,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地方,它在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时,中原地区的士族、缙绅、士大夫“衣冠南渡”之后,成为所遗留下来中原百姓、流民苦苦挣扎、奋起抗争而形成的“乞活军”重要基地,在长达百年的历史中,数万“乞活军”在这里生存、征战,充分表现出了我国人民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

西晋时的上白城

关于“上白城”的位置,史籍中记载得相当清楚,《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农奔广宗,帅乞活数万家保上白”,上白城就在广宗县。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广宗县”条有“上白城”:“在县南。晋建兴初,石勒攻乞活帅李恽于上白,斩之。又永和五年石虎死,张豺专政,谋诛李农。农奔广宗,帅乞活数万家保上白。豺遣兵攻之,不能克。”

上白城在广宗县,这是很明确的事情了,和邱县香城固镇没什么关系,并且“上白城”也仅仅是个城,并没有置县,“上白县”是无从谈起的。

四、后汉时属兴德县

后汉,在历史上或者是东汉的别称,或者是五代十国时期五代的第四个朝代,国土狭小,国祚也仅三年。这两个朝代并没有置兴德县。

兴德县是由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后赵所设。据《水经注·河水注》:“田融云:赵武帝十二年(346年)立建兴郡,治广宗,置建始、兴德五县隶焉。”

当时的广宗在今天河北威县东,后赵建武十二年,分长乐郡广宗县置建始、兴德二县,分清河郡清河县立临清县、水东县。在广宗置建兴郡,领广宗、建始、兴德、临清、水东五县。但仅仅5年后,后赵被冉魏所灭,又1年后,冉魏为前燕所灭。建兴郡与建始、兴德、水东3县不再见诸史册,广宗仍属长乐郡所辖,应该是前燕,甚至是冉魏时就恢复了后赵建武十二年之前的行政区划设置。因此建兴郡及兴德等县仅仅存在了5年的时间。

光绪二十年《广平府志》中介绍兴德城位置

光绪二十年的《广平府志》“威县”条载:建始故城在县东北,《水经注》:张甲左渎北经建始故城东,赵立建兴郡,又置建始、兴德等五县隶焉。《魏书·地形志》:广宗县有建始城、建德城。《旧志》:建德即兴德之讹。今威县东北有北古城村盖建始城,又有南古城村在县南,盖即兴德等县也。

威县南古城村与香城固镇直线距离仅10公里左右,后赵时或许真属于兴德县管辖过。不过当时治所在今天邱县邱城镇附近的平恩县也在,距离香城固镇仅12公里,也可以管辖到香城固镇。再加上后赵是个短命的王朝,并且征战不断,兴德县还是从广宗县析置而来,存世时间极短,所以把一个村镇进行县域之间的行政区划调整,实在是没必要或者没精力,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后赵属兴德县的说法也是不对的。

五、北魏时属武强县、香城县

今天的武强县属衡水市,距离香城固200公里左右。那么古代有没有距离近一点的“武强县”呢?还真有!

2005年《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记载了4个武强县,最后一个离香城固较近:1、今县;2、南朝宋在山东邹平县东长山镇侨置,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长山县;3、南朝梁天监元年改武刚县置治所在湖南武冈县西南一里。陈省入都梁县。4、北齐改经县置,属广宗郡。治所在河北威县北五十里经镇。隋开皇六年改置经城县。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的记载

威县城距离香城固已有40多里,北齐时的武强县距离威县还有50里,两者相加已近百里,中间还隔着一个当时的广宗县,属武强县一说显然不可能。

那么香城县呢?查遍行政区划史以及笔者掌握的5个版本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均未发现有这个县,找到的和“香城”沾边的只有香城固的“本尊”。或许是笔者查找的范围还是太小,没准香城县这个地方真的出现过,也不是没有可能。

六、隋唐时为沙丘城治所

“城”字,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地方,而非一个区域,是一个点。不过,再加上“治所”这种以行政区划方式出现的称谓,说明是可以管辖一片区域的,这种形制隋朝没有,唐朝时只在边境、边远地区设置过,是一种军事管理的区域。

香城固一带在唐朝属帝国腹地,而非边境,因此不可能在这里设“城”这种区域。哪怕是节度使割据的时代,为了防范来自相邻节度使的威胁,设置新的政区,也会像在大历七年(772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那样,上奏皇帝批准在临清南部设置“永济县”。香城固镇距离永济县仅20公里左右,如果设置政区的话,只能是某某“县”,而非“城”。

广宗县的沙丘平台遗址

再来看“沙丘”。香城固附近在历史上最有名的沙丘,是距离30多公里、位于广宗县境内的“沙丘平台”,这里因商纣王置酒池肉林、荒淫无度而至亡国、赵武灵王被囚禁而饿死、秦始皇巡视全国过程中在病死于此,成为后世帝王们谈之色变、避之不及的“困龙之地”。想来,如果非得设以“沙丘”为名的政区,非这里莫属了。

不过,香城固一带地处黄河、漳河故道,也是不乏沙丘的,弄个“沙丘城”也不是不可以。不过再加上“治所”就是不对了。

七、元代属临清运粮万户府

元朝的“万户府”源于蒙古帝国的“万夫长”制度,是军政合一的机构,一般设置在边疆或新征服地区,兼管民政、赋税和司法。有普通军事万户府、边疆军政万户府、水军万户府、匠户万户府、屯田万户府等种类,随着元朝行省制度的完善,万户府大多被裁撤或转为纯军事机构。

金朝与元朝丘县所属关系的变化

香城固在元朝的归属还是比较明晰的。它在金朝和平恩镇一样同属曲周县管辖。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平恩镇因和堂邑县同属一个勋贵的领地,被并入堂邑县,两地隔着冠州和濮州的属地,相距200余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山东宣慰司上奏:“丘县并入堂邑,差税词诉相去二百余里,往复非便。平恩有户二千七百,升县为宜。”于是朝廷批准设立丘县,归东昌路管辖。而香城固镇仍在曲周境内,属广平路管辖。特别是临清当时还是属于隔着冠州、300里之外濮州的“飞地”属县。

因此说香城固在元朝属临清运粮万户府,根本是无稽之谈。

八、明代、清初属东昌府临清州

反驳这一点倒是简单了,邱县在明朝属山东东昌府临清州,到了清朝则属山东临清直隶州。香城固一直在曲周县,明属北直隶广平府,清朝则属直隶广平府。

或说,“明代、清初属东昌府临清州”一说仅仅是说邱县,并且说的还不太精确。

九、香城固是城西最远一处古镇

香城固镇地处邱县城东,不知道为何说是“城西”,不过由“明代、清初属东昌府临清州”这句话推测,想来这句话是以临清州为基准的吧。但香城固镇当时属于直隶广平府曲周县,和临清并无任何关系,因此说城西最远一处古镇,也是不准确的。

说一下个人的感想,这篇文章很有意思,说研究的不透、不准吧,很多比较偏僻、少见的地方都有涉及。但反过来说研究深刻吧,大家众所周知的邱县历史沿革中曾出现过的平恩县、曲周县,乃至更久远的斥章等县名字却只字未提。不知道作者创作,或者说臆造这篇文章的立意是什么?难道拿历史上的一些短暂存在的名字、没有隶属关系的地方来说自己的历史沿革,比那些已经证实了的地方和历史要来得权威?

最后,再说一句,经过查阅资料和地图,在香城固镇周围,竟然有两个村名为南关村、东关村,了解我国古代城池的都知道,有这样名字的,是有着城池的,并且因为流动人员多,在城门口建有关城,因此形成了南关、东关。那么香城固的这座城究竟建设、存在于什么时期,发挥过什么样的作用,最后又是毁于何时?这些才是历史研究者需要进行的工作。而不是去臆造历史。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来源:历史的时空

相关推荐